▲1916年周恩来(前排左一)就读南开学校
第四章:终生情谊与精神传承
周恩来,这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伟人,即便在离开南开学校之后,他与南开之间那份深厚而独特的情结,就如同一条坚韧的丝线,从未有过丝毫的断裂,始终紧紧相连。
在周恩来的心中,严修先生占据着极为特殊且崇高的位置。他始终以无比敬重的口吻尊称严修为“严老先生”,在他眼中,严老先生“为人如清水”,那是一种纯净、透明且毫无杂质的品格,恰似山间潺潺流淌的清泉,清澈见底,给人以宁静与慰藉。严老先生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教育事业,在那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他如同一位执着的灯塔守护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为无数莘莘学子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1959年,周恩来得知严家后代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他心急如焚,立刻郑重地嘱托天津市政府,务必给予严家后代细致入微的照顾。他深知严修先生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份恩情不能被遗忘,严家的后人理应得到妥善的关怀。不仅如此,周恩来还亲自主持编撰《严修年谱》。在编撰的过程中,他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与众多熟悉严修先生的人交流沟通,力求将严修先生的一生完整、真实地呈现出来。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他都认真对待,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展现严修先生高尚品格和教育理念的地方。他对严修先生的感激之情,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溢于言表。
而对于南开学校的校长张伯苓,周恩来同样一直心怀深深的敬意。张伯苓校长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南开学校的发展付出了无数的心血。然而,在历史的浪潮中,他也曾有过迷茫和错误的判断。张伯苓临终前,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但他依然用尽最后的力气感慨道:“过去我迷信蒋介石,现在承认错了。共产党的对外政策英明!”这句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反思和觉悟,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高度认可。周恩来听闻后,内心深受触动,他以实际行动回应了张伯苓校长的爱国之心。他积极推动各项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努力奋斗,让张伯苓校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周恩来对南开学校的感情,还体现在他多次重返母校这一举动上。每一次回到南开,他都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青春活力和梦想的时光。1957年,周恩来再次视察南开学校。当他踏入熟悉的校园,看着那一张张朝气蓬勃、充满求知欲的脸庞,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欣慰和期望。他站在师生们面前,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南开精神是爱国、科学、奉献,望你们脚踏实地,为中华腾飞!”这简短而有力的话语,如同一声声激昂的号角,在师生们的心中久久回荡。他的“我是爱南开的”这一深情的话语,被镌刻于校碑之上,成为了南开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南开学子不断前行。
回顾周恩来在南开学校的经历,那不仅仅是他个人成长的缩影,更是近代中国青年觉醒的生动写照。在南开的校园里,周恩来以勤学为基石,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无论是课堂上的认真听讲,还是课后的刻苦钻研,他都一丝不苟。他深知,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他以团结为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与同学们携手共进,共同探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深知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抵御外敌的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更重要的是,他以革命为志,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他将南开“允公允能”的校训化为实际行动,秉持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离去而停下脚步。周恩来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南开学校的上空,也永远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他的故事,就像一部生动而深刻的教科书,将永远激励着后世学子。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个人的理想只有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之中,才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在未来的日子里,南开学子们将带着周恩来精神赋予的力量,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完)
(撰稿:谭福欣)
点评:
这篇关于周恩来青年时代的文章,以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细节,成功塑造了一位青年伟人的立体形象。
文章通过“寒门苦读”、“化解矛盾”、“五四先锋”和“南开情结”四个章节,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周恩来如何从一名清贫学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其可贵之处在于,不仅突出了他勤奋坚韧、谦和包容、爱国担当等品质,更通过“补丁布衫”、“棒子面窝头”等细节,以及从英文逆袭到狱中抗争的具体事例,让人物形象真实可感、深入人心。
全文将个人成长与时代洪流紧密交织,既是对“允公允能”南开精神的最佳诠释,也深刻揭示了那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命运的必然选择。其叙事既有历史厚重感,又饱含人文温度,对当代青年理解历史、思考责任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