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对“占地为王”的偏好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土地不仅是实体资产、能带来实际利益,也能在心理上凝聚民族自信。因此,当国内出现危机或自信心下降时,扩张往往成为一种被反复采取的“疗法”——用外部胜利来缓和内部矛盾。
历史上有不少例子说明这种逻辑。沙俄时代就是一个长期靠兼并扩张形成大帝国的阶段。彼得大帝看到西欧依靠海权崛起后,便下定决心打通出海口,经过北方战争(约1700—1721年),沙俄取得了波罗的海沿岸,使国家第一次真正拥有了海军与出海权。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通过参与瓜分波兰,俄国又获得了大量疆域,进一步扩大了版图。此后几个世纪,俄国在西向或东向的扩张中不断成长:19世纪中后期向中亚深入,帝国版图持续拓展;进入20世纪,在远东和东北亚也曾有过势力伸展的行动。
苏联成立后,民族自决的口号一度盛行,但在斯大林等人的统治下,苏联仍通过兼并或强势控制周边国家来实现战略扩张——二战前夕和战后,苏联将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罗马尼亚等地纳入影响范围,国家领土和势力范围恢复并扩大到接近沙俄巅峰时期的规模。
问题在于,长期依赖“版图”和资源换取利益,会削弱国内经济的内生动力。二战以后发现的丰富能源(尤其是石油)曾为苏联提供大量外汇,使国家在一段时间里生活富足,但也逐步形成了“资源陷阱”——过度依赖能源出口,轻工业和技术创新被忽视。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愈发严重,出口结构单一,一旦国际能源价格或政治环境发生变动,经济就非常脆弱。这种畸形的结构、加上对必要改革的拖延,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背景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遗产,但也承受了结构性问题:轻工业薄弱、对能源出口依赖严重、与西方的矛盾和军备竞赛负担沉重。面对困难,改革往往意味着阵痛,需要割舍短期利益、重塑产业结构;相比之下,重走“通过外部行动转移矛盾”的老路,似乎更容易被政权接受——这是危险的循环。
现实也证明了依赖资源换取安全感的局限性:在国际制裁或市场波动下,单一的外汇来源会被迅速卡住,国家经济会遭受重创。因此,真正可持续的出路不是靠扩张或临时的“对外胜利”来掩盖问题,而是通过深层次的经济改革、产业多元化和制度建设来提高国家韧性。
总之,历史反复告诉我们:以占地为本、以资源换取短期繁荣的做法,或许能在短期内提振民族情绪,但长期看会带来结构性弱点。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勇气和改革魄力——只有敢于“自我减负”、推动经济体系的根本转型,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而不是一再回到旧有的扩张逻辑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