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华野改编为三野,组建了7、8、9、10兵团,每个兵团的司令员和政委都是老资格的高级军官。而在这其中,晋升最快的就是9兵团的政委郭化若,从纵队副司令员一跃升为兵团政委,用了一年多时间。
郭化若是一位典型的儒将,虽然在前线的时间不算长,但他的人生经历非常独特。他是黄埔军校四期的毕业生,参加了南昌起义后,他便前往苏联留学。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了苏区方面军参谋处长和代参谋长等重要职务。正当他有机会在军事上大展拳脚时,因受当时政治路线的排挤,他被迫离开前线,且被扣上了“托派”的帽子,最终被安排到红军学校担任教员,开始了长达13年的军事教育生涯,几乎没有机会直接参与战斗。
从1932年到1945年,他一直从事军事教育工作。1945年,他本应该被派往东北办学,但因病未能成行,身体好转后,他才被调往华东参加作战,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尽管是前线的职务,但鲁南军区并不直接参与野战作战,而是负责区域性工作,协助主力部队作战并主要负责民兵武装建设。
到了1947年8月,郭化若被调任为6纵副司令员,负责加强纵队的纪律性和战术训练。6纵是华东野战军中的精锐部队,司令员王必成是位虎将,6纵的部队素有“善于溶化俘虏”之名,但纪律较差,部队在战斗中经常不太注意战术,打起硬仗和恶仗来非常勇猛但缺乏系统性。郭化若长期从事军事教育,因此,他非常擅长整顿纪律和提升战术水平,这使得他成为了6纵整顿的理想人选。
当时,6纵的队伍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在营地中抢房子、打枣子、抓鸡子等,甚至表现出一些军阀作风和本位主义,需要进行团结整顿。郭化若就这样开始了对6纵的整顿工作,一边作战一边开展教育,进行“诉苦教育”并提高战士们的思想觉悟。
1948年8月,郭化若被任命为4纵的政委,与陶勇搭档,参与了淮海战役。战役结束后,随着全军的改编,他被任命为兵团政委。在前线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从纵队副司令员迅速晋升为兵团政委,成为了晋升最快的领导之一。
然而,华东野战军的政治工作干部并不多。像7兵团的政委谭启龙,过去是从事地方工作,直到解放战争才调到前线,从先遣纵队改任为兵团政委;8兵团的政委袁仲贤也是军事出身后才转为政委;10兵团的政委韦国清曾担任过2纵司令员,后来成为苏北兵团司令,最后改为兵团政委。由于战时前线的政工干部匮乏,郭化若虽然在前线的实际经验较少,但由于他有丰富的理论背景和资历,在这种情况下,他成为了兵团政委的最佳人选。
郭化若从纵队政委到兵团政委的升迁,正好弥补了前线老资格政工干部的短缺,他的资历和理论水平让他在这一职位上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