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2月,郑洞国正在第6战区前线指挥作战,突然接到命令,要求他立刻回到重庆。据说是蒋介石要与他见面。郑洞国心里暗想,应该不是升职或免职的事情,因为按照惯例,像他这个级别的军官,战区长官部通常会直接处理这些事情,而不需要亲自去见蒋介石。
然而,这次的召见不同,蒋介石特意点名要求与他面谈,而且还催促得很紧急。郑洞国心中疑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当两人见面后,蒋介石开门见山地说:“我任命你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郑洞国听后大吃一惊!他心中疑问重重,杜聿明呢?为什么不是他当新1军的军长?如果不是杜聿明,那为什么不是邱清泉?郑洞国是第5军的老兵,他对第5军的结构非常熟悉。事实上,在昆仑关大战后,许多军官都被降职或免职,但邱清泉和廖耀湘却得到了提拔,分别成为了第5军的副军长和新编22师的师长。老蒋明显偏爱这两位,郑洞国心想,按理说,应该是邱清泉来担任军长才对。
看到郑洞国有所疑虑,何应钦在旁边解释道:“并不是不想让邱清泉担任这个职务,而是他的脾气太火爆,根本无法与史迪威搞好关系。”听完这些,郑洞国才明白过来,原来老蒋选择他,是因为他性格比较温和,能承受住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
然而,郑洞国并不知道的是,最初选新1军军长时,有三个候选人:邱清泉、黄维和李及兰,郑洞国并不在其中。经过评估,邱清泉脾气暴躁,黄维呆板,李及兰缺乏机械化部队指挥经验,最后都被淘汰,才轮到他。
虽然有些犹豫,但既然命令已经下达,郑洞国也只能接受。1943年3月,他飞往印度兰姆珈营地,正式出任新1军军长。
然而,一到兰姆珈,郑洞国才发现,和以史迪威为首的盟军打交道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非常复杂。史迪威的意图是将中国驻印军变成像英印军那样的殖民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史迪威不断在蒋介石耳边抱怨中国军官不如外国军官,甚至提议从美国调派军官来替换中国军官指挥中国士兵,这种建议即便是蒋介石也无法接受。为此,史迪威另辟蹊径,在驻印军各级派遣了一些联络官,这些人多数并非专业军官,而是从普通大学毕业生中选出来的,军事知识非常有限。
这些“联络官”经常对中国的军官指手画脚,令很多中国将领感到难以忍受,因此摩擦不断。罗卓英和杜聿明就因此与史迪威发生了不少冲突,但由于美援的分配权掌握在史迪威手中,蒋介石只能忍气吞声,把他们调回国内,派郑洞国来接任。
刚到驻印军,郑洞国就遇到了史迪威的一系列刁难。比如,在作战部署讨论中,美方参谋长竟然因意见分歧,利用职权停了新1军参谋长的配车;而在新1军进行装备训练时,史迪威下令限制中国军官参与,只允许连、排级军官和士兵参加训练,这将直接影响作战指挥。
但郑洞国并没有因此轻易放弃,他不断与史迪威交涉,最终争取到一定的训练和装备条件,尽管过程艰难且屡次受到史迪威的“特别关照”。史迪威通过这些手段,试图削弱中国军官的指挥权,掌握新1军的实质控制权。
1944年春,郑洞国面临着艰巨的战役任务。中国驻印军的目标是打通缅北的四大山口,而这些山口都是日军的重兵防线。郑洞国的指挥能力逐渐得到了盟军的认可,尤其是在孟拱河谷战役后,史迪威不得不放手让郑洞国指挥。
接下来的密支纳战役,史迪威虽然计划与英军合作,但英军并未积极支持,最后史迪威决定单干。他组建了一支中美混编的特遣队,秘密进攻密支纳。在战斗初期,特遣队成功夺取了密支纳机场,但由于指挥不当,进攻陷入了停滞。
最终,郑洞国被派到前线,他深刻理解中国官兵的心理,提出要通过信任中国部队来解决进攻中的困难。郑洞国明确指示,在进攻密支纳时要充分发挥中国官兵的优势,采用堑壕战术对抗日军的坑道工事。这一战术的成功实施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随着孟拱河谷战役的胜利,郑洞国带领的中国驻印军炮兵和坦克部队开始对密支纳的日军工事进行猛烈攻击,最终成功突破了日军防线。1944年8月3日,密支纳战役迎来胜利,日军驻守密支纳的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自尽。
尽管在战后,史迪威因为战果获得了四星上将的晋升,但郑洞国并没有因此受到史迪威的青睐。史迪威始终对郑洞国心存戒备,担心他会夺走自己在驻印军中的权力。然而,郑洞国却一如既往地淡定,他始终把国家利益和抗战大局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