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季,中国举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授衔仪式,以表彰那些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巨大贡献的将领。这次授衔产生了超过1000名开国将帅,其中有10位元帅和10位大将。从整体来看,这次授衔过程和结果都相当成功,但也有一些遗憾,最令人惋惜的就是周保中未能获得应有的军衔。 周保中,云南大理人,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早年,他参加过护国战争和北伐,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6军第18师的副师长,军衔为少将。相比之下,十大元帅中,彭德怀当时只是一名团长;陈毅是政治指导员;徐向前只是司令部的参谋,罗荣桓只是一个连党代表。由此可见,周保中当时的资历和职务比这些元帅都要老。 1928年,周保中受组织安排前往苏联学习军事,并与叶剑英成为同窗。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周保中回到中国,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并成为该军的主要领导之一。他成功创建了绥宁抗日游击根据地,并担任抗联第5军军长以及第二路军总指挥。 抗联的战斗条件极为艰苦,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关东军,周保中和他的队伍不得不利用游击战、伏击战等战术与敌人作战。尽管敌我差距悬殊,但在周保中的指挥下,抗联第二路军屡次击败日军。日军甚至悬赏“一两黄金一两肉”要取周保中性命,可见周保中对日军的威胁有多大。他也因此成为了东北抗联的标志性人物,与赵尚志、杨靖宇并列。 周保中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还多次负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在1934年的平安镇战斗中,周保中亲自指挥部队攻打日军阵地时,遭遇猛烈的火力,受伤严重,肠子被打出来。但他依然在担架上继续指挥作战,最终成功歼灭敌军。这一战也成为他和抗联部队艰苦奋斗的缩影。
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联与日伪军进行了长达14年的顽强斗争,累计作战十万余次,歼灭敌人18万,极大地牵制了日本关东军的兵力,为抗日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些战斗中,许多抗联战士为国捐躯,其中不乏高级指挥官,40多名军级干部和超过120名师级干部牺牲。 赵尚志和杨靖宇先后牺牲后,周保中成为东北抗联唯一的旗帜人物。毛主席曾称赞周保中为“民族英雄”,并高度评价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抗战胜利后,周保中出任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成为东北地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解放战争爆发后,他还担任了第四野战军副总司令。 新中国成立后,周保中回到家乡云南,担任副主席。尽管如此,他一直低调做人,很少提及自己在抗联时期的功绩,也很少写回忆录,这使得许多人对东北抗联的贡献不够了解。1955年,尽管他在东北抗联的地位崇高,但由于对东北抗联的宣传和认识不足,以及他个人低调的性格,周保中未能获得应有的大将军衔。 当时,阎红彦尽管早已离开军队并担任四川副省长,但仍然获得了上将军衔,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这一情况使得许多人认为,周保中应当作为东北抗联的创始人之一,得到大将军衔。然而,由于缺乏宣传和认可,他遗憾地未能获此殊荣。 尽管如此,在1955年授衔时,周保中还是获得了三枚珍贵的一级勋章。1964年,周保中因病去世,享年62岁。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位英雄人物的谢幕,也让许多人感到对他贡献的深深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