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又叫熙宁变法或熙丰变法,是宋神宗为了扭转北宋面临的内忧外患局面,由王安石主导进行的政治改革。这场全面变法始于1069年(熙宁二年),虽然在宋神宗去世后一度暂停,但在1094年(绍圣元年),章惇执政时得到了重新启动。然而,章惇的改革与王安石的有所不同,尽管他顶住了同僚的压力,却最终被朝廷视为“奸臣”,其一生的功过一直存在争议。那么,章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一、内忧外患,官途沉浮
宋神宗并非心血来潮才开始变法。他继位时,宋朝已经不再是当年赵匡胤创立时的强盛之国,内部问题严重,存在冗员、冗兵和冗费现象。加之苛捐杂税和连年自然灾害,民间的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外部,北宋频频遭遇战败,不得不向外敌支付“岁币”以求和平。身为有雄心壮志的帝王,宋神宗自然希望能改变这一切,恢复王朝的强盛。
因此,神宗在王安石的帮助下,于熙宁二年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王安石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来推进新法,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新政,改革官僚体系,优化财政和军事等方面。在这一年,章惇也通过变法派的李承之推荐,成为王安石的支持者,随后进入变法的核心圈子。
章惇出身官宦世家,虽有显赫家世和不凡的学识,但他性格孤傲,屡屡与朝中权臣发生冲突,甚至因自己族侄章衡考中状元而觉得自己未能达到应有的标准,因此早早选择辞官。在经历了多次打压后,章惇最终选择支持王安石的变法。
二、得入核心,党争风波
章惇初入政坛便面临了艰难的环境。尽管他有着过人的才识和勇气,早年却因与权贵的冲突而屡屡得不到重用。在王安石推行变法的过程中,章惇看到了自己的机会。他不止一次地参与变法的制定,并迅速晋升为变法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王安石推行的“制置三司条例司”是变法的起点,而章惇也被任命为该司的核心职务,进一步加强了他的政治地位。在此后的岁月里,他被任命为多个重要职务,逐步崭露头角。
然而,变法派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改革深入,变法遭遇了来自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对变法进行猛烈的批评,甚至发生了激烈的党争。变法派的一些成员也因权力斗争而发生了内讧,导致改革步伐受阻,甚至成为了党争的工具。
三、旧党兴衰,荣登宰执
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的朝廷上,守旧派开始强力反击,甚至废除部分新法。在宣仁太后的支持下,司马光等人成功废除新法,这也引发了旧党内部的严重分裂。而章惇则在这场党争中遭遇了极大的打击,他不仅被不断贬职,还被视为“奸臣”进行攻击。
然而,随着宣仁太后去世,宋哲宗开始执政,并在1093年重新恢复新法。章惇也因此得以东山再起,成为宰相。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开始大力清除旧党,甚至提议剥夺司马光的追封,并试图挖掘其墓地。他对旧党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清算措施,这一举措得到了宋哲宗的支持。
四、重启新法,最后荣光
在成功打击旧党后,章惇开始逐步恢复王安石所制定的改革措施,并对之前的弊政进行修正。虽然仍存在许多党争,章惇依然试图使宋朝重新焕发活力,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军事成就。
章惇在加强边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对西夏的战争中,他支持出兵,并帮助宋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通过这些战果,章惇也提升了自己的威望。在此期间,章惇还支持攻打吐蕃,推动宋朝逐步收复丢失的领土。
然而,随着宋哲宗的去世,章惇再度面临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由于他曾阻止赵佶成为皇帝,最终导致他在政治斗争中被逐渐边缘化。1100年,章惇在长时间的压力下被贬谪,最终在贬所去世。
章惇的才干不亚于王安石,甚至在一些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在外交、军事和财政上作出了显著贡献,使宋朝得以在短短数年间恢复活力。然而,由于党争和权力斗争,章惇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波折,最终尽管他实现了变法的许多目标,但依然未能逃脱非议。
总结来看,章惇无疑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在国家危难时刻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也因过度的党争和激烈的政治斗争,最终未能摆脱历史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