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中国解放军决定恢复军衔制度,这一改革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然而,当军衔授予名单公布时,相关人员却遇到了麻烦。几位老干部联名写了一封举报信,怀疑赵南起——一位即将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军官——与外部势力有不正当联系,尤其是与韩国的关系过于频繁。这封信对赵南起的背景提出了质疑,认为他可能有“韩国特务”的嫌疑。
当时,中韩尚未建交,因此如果赵南起真有问题,这将会引起巨大的政治风波。杨尚昆,时任军委负责人,立即要求展开彻查。经过详细调查,最终确认赵南起并没有任何问题,他仍然获得了上将军衔。 那么,赵南起的情况到底如何?他和韩国的关系到底有多深? 赵南起的确有深厚的韩国渊源,因为他出生在朝鲜半岛的忠清北道清源郡(现属韩国)。那时的朝鲜半岛正遭受日本的殖民统治,赵南起的家族也是抗日的先锋之一。他的祖父赵冬植曾是反日运动的领袖,而父亲赵龙九则是一位儒学学者。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赵南起自小受到影响,亲华反日。 1939年冬,日本加大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力度,赵南起和父亲被迫开始流亡。1940年初,他们来到了中国吉林省的永吉县佛堂村。当地的居民大多数是反抗日本暴行的朝鲜人,赵南起一家在这里安顿下来,生活没有太大困难。只不过,由于赵南起的祖父赵东植思念故土,半年后决定返回朝鲜。赵南起本来打算陪着祖父回去,但最终是他的弟弟赵南元陪同回到了朝鲜。 随着日本战败,朝鲜摆脱了殖民统治。很多在中国的朝鲜人都选择返回故乡,但赵南起已经习惯了中国的生活,因此决定留下来。他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兴趣,并在听闻党组织的事迹后,决定投身革命。18岁的赵南起走了100多里山路,来到吉林市,找到了民族解放同盟,正式加入革命行列。 他为支援东北自治军做了大量贡献,筹集了30万公斤粮食,并因此获得了周保中的青睐,被送往军政大学东满分校学习。赵南起在解放战争期间并未直接参战,而是在学校里加入了党组织,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毕业后,他参与了土改工作,成为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农业工作组的一员。 如果新中国的建设能够顺利进行,赵南起的生活或许会很平凡,但命运往往充满变数。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局势急剧变化。中国不得不应对来自美军的威胁。最初,中国并未立刻参与战斗,但随着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决定派遣志愿军支援朝鲜。 赵南起作为朝鲜族人和党员,承担了翻译的重任,随同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战场上,赵南起与彭德怀等高级指挥员紧密配合,充当重要的沟通桥梁。一次,朝鲜副首相朴宪永对赵南起的朝鲜语水平感到惊讶,询问他是否是朝鲜人。赵南起明确表示自己是中国的朝鲜族人,并简要介绍了自己的背景。朴宪永因此很欣赏他,提出希望将赵南起调回朝鲜工作,但彭德怀明确表示,这要看赵南起的个人意愿。 经过一番沟通,赵南起决定留在志愿军。他的坚定选择让彭德怀十分欣赏,并表示赵南起在中国军队的未来十分光明。多年后,赵南起感慨,如果不是彭德怀的支持,自己的命运可能就会大不相同。 朝鲜战争结束后,赵南起回到中国,并被任命为吉林省延边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逐步晋升,最终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赵南起的平静生活在1979年被一封来自韩国的信打破。由于当时中韩尚未建交,这封信引起了一些人的警觉。信中提到有一个叫赵南元的人在韩国寻找赵南起。赵南起看完信后,立即向公安部门报告,并没有私下拆开信件。信中没有涉及任何政治或军事机密,而是一个韩国记者写来的。赵南起确认信中的赵南元确实是自己的弟弟,但由于身份敏感,他选择将信件交给组织处理。 尽管如此,这封信再次引起了关注。随着1987年军衔授予名单的公布,一些老干部再次对赵南起产生了疑虑,怀疑他是否与韩国有更深的关系。最终,杨尚昆指示彻查此事,经过调查,确认这一切都只是误会,赵南起并无任何问题。1988年,赵南起被正式授予上将军衔,并且同年成为了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尽管他出生在韩国,但他早已将自己视为中国人,正如他所说:“我是中国的朝鲜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