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16日,新四军1支队的部队传来消息,向司令员陈毅报告:“胡副司令员他……”
“他怎么了?”陈毅焦急地问。
“他牺牲了。”
“警卫员干什么的?”陈毅听到这个消息,脸色大变,难以置信地问道。
“打死他的,就是警卫员……”
胡发坚这个名字在许多人心中较为陌生,然而他在新四军中并非无名之辈,曾是新四军1支队的骨干力量之一,也可以说是当时的“三驾马车”之一。新四军1支队是新四军成立时的四支主力之一,司令员兼政委是后来成为元帅的陈毅,而副司令员傅秋涛则成为开国上将。
1支队的三号、四号人物却未能见证革命的胜利。胡发坚,作为1支队的参谋长兼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副司令员,在一次意外中牺牲。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他的警卫员不慎走火,误伤了他。
胡发坚,江西吉安人,1906年出生,出身贫苦。和许多新中国的将军一样,胡发坚的革命生涯从艰难的起点开始。21岁那年,他投身革命,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值革命处于低潮阶段,但他的决心从未动摇。
1930年,24岁的胡发坚加入红军游击队,正式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红军长征时,他担任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参谋长,团长是开国上将杨得志。胡发坚在长征途中表现出色,屡立战功。到达陕北后,他已经是红一师的参谋长,参与了直罗镇战斗以及东征、西征。
虽然红军在长征后大多数干部编入八路军,但胡发坚却选择加入新四军。1937年底,新四军成立时急需干部,陈毅特别推荐胡发坚担任参谋长。陈毅与胡发坚有过共事经历,因此他非常信任胡发坚。胡发坚到任后,立即为新四军的1支队注入了新的活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然而,尽管胡发坚为新四军做出了卓越贡献,仅仅一年后,他却因不幸事故而牺牲,令陈毅十分震惊。新四军初建时,兵力十分有限,1支队仅有2300余人,其中的扩军工作成为当务之急。为了加强兵力,陈毅与新四军积极争取地方抗日武装,其中一大成果就是说服梅光迪带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加入新四军。
梅光迪是江阴人,能力不凡,但其过去的复杂经历让陈毅不敢完全放心。梅光迪在加入新四军后,仍保持强烈的个人控制欲,把自己的部队视为“梅家军”。为了确保新四军的统一,陈毅派遣胡发坚担任副司令员并兼任党总支书记,希望以胡发坚的能力来稳住局势。
随着胡发坚的到来,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逐步走上正轨。然而,这支部队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却来自武进县的民间武装“大刀会”。“大刀会”的头目侯人雄原为蒋军兵员,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但此前他与革命一度背道而驰。大刀会经常威胁百姓,对外则遇到日军时畏战不前。
陈毅多次写信劝说侯人雄加入新四军,但侯人雄拒绝了他的提议。最终,经过胡发坚和梅光迪的努力,侯人雄表示愿意谈判。于是,双方决定在江苏武进洛阳镇谈家头村进行会谈,胡发坚为防万一,部署了周围兵力做好准备。
会谈如期举行,胡发坚与梅光迪到达现场后,为确保安全,他请梅光迪与侯人雄先行接触,自己则在院子里与大刀会成员交流抗日形势。就在这时,梅光迪身边的一名警卫员出来告知胡发坚,谈判进展不顺。胡发坚决定按照事先约定,朝天鸣枪作为信号。
然而,意外发生了。一名大刀会成员虽然被警卫员击倒,却仍企图刺杀胡发坚。正当胡发坚面临生死一刻时,一名警卫员急忙拔枪射击,却因紧张失误,枪支走火,击中了胡发坚的头部。年仅33岁的胡发坚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而非战场上。
这起悲剧令陈毅深感悲痛,他一时无法相信这竟然是真实的。沉默了许久后,泪水夺眶而出。新中国成立后,陈毅曾向江苏省委建议为胡发坚树碑立传,以铭记这位为革命献身的英雄。
胡发坚的牺牲虽然让人痛惜,但他的一生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2014年9月,胡发坚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成为无数人敬仰的抗日英雄。
梅光迪则因战后投敌,最终在1949年因起义失败被蒋军枪杀,结束了他反复倒戈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