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到南北朝那段时间,史书里的地名常常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本该在江南的会稽出现在敦煌,河北的冀州跑到江苏,广州跑到河南桐柏山,山东的兖州在豫皖苏鲁四省反复“迁移”……如果不留心分辨,很容易把史实弄错。这些看似荒诞的“地名漂移”背后,其实有一套复杂的历史原因。
首先,这种现象始于东晋。当时北方大片土地沦丧,许多北方官府、豪族和流民被迫南迁。为了安置这些人,东晋在南方仿照北方原来的行政区划“侨置”州郡——把原本属于北方的州郡名字和官制搬到南方来沿用,一方面表明自己仍是正统;另一方面也便于安置大量流民。例如“雍州”在传统上指关中一带,但东晋时期在南方也设了一个雍州,治所在襄阳附近。冀州最初在河北,但在不同朝代被先后侨置到山东济南、江苏徐州、甚至沿海的朐山,形成了“流浪的冀州”。
这种做法既有政治宣示的成分:南方政权不承认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合法性,搬来旧有的州郡以示对失地的主张;也有现实的行政与社会需要:大量北方流民无地可耕,朝廷用“侨置”并配以特殊户籍政策(如所谓的“黄白籍”)来安置、减免赋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人口与经济。
北方的政权也不甘示弱,纷纷模仿并发展出更为复杂的侨置体系。北魏、东魏、西魏等政权在其辖区内外都设置了许多“侨州”,有的出于安置被俘或被迁来的百姓,有的则完全是政治宣传。例如北魏曾在上洛设荆州以示南征意图,还曾把“朝鲜县”侨置到河北,用以招抚高句丽人。北方的侨置有时更为荒诞:会稽出现在敦煌、荆州和兖州在多地并存,都是为了争夺“正统”的话语权和版图象征。
“八个兖州”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真兖州在今山东济宁,但由于战乱,东晋和南朝、北朝各自基于军事需要、流民安置或政治宣示,在不同地方先后设立了多个“兖州”——东南西北加上北朝的若干分支,合计竟多达八个。各方为了自称正统,不断在地图上“补丁式”地拼凑行政区划,结果历史记载中出现了大量同名不同地的混乱情形。
总体来看,南朝的侨置更多出于安置流民和坚持正统观念的需要,且持续时间长;北朝的侨置则多带有强制迁徙和政治示威的色彩,但同样制造了混乱的地名现象。直到隋朝统一南北,才开始清理这些名存实亡的侨置州郡,把真正的行政区划逐步恢复到与地理相符的状态。
因此,研究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的史料时,必须格外注意“侨置”这一制度背景,分清同名不同地的来龙去脉,才能避免把历史人物、事件与地点错配。这个时期的地名乱象,既是战乱年代人口迁徙与政治角力的产物,也提醒我们阅读古代史料时要做耐心而细致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