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刚登上君位,第一次见到管仲时,脱口而出的竟是:“把他拉出去,斩了!”
鲍叔牙吓了一跳,急忙劝阻:“好不容易把他带回来的,可不是给你杀的。”
齐桓公和管仲之间到底有何恩怨?而鲍叔牙又为何拼命保他?故事要从几年前说起。
---
王位之争的开端
公元前686年冬天,齐国大夫连称与管至父在齐襄公出宫赏雪时,将其杀害,并立齐襄公的叔父公孙无知为君。
然而,这样的弑君上位毫无民心。次年春天,大夫雍癝又将公孙无知杀掉,齐国陷入权力真空。
此时,两位潜在的继承人浮出水面:流亡在外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
二人都是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年长一些,背后有强大的鲁国支持,并且身边有智囊管仲与召忽;公子小白虽出身卫国,势力略弱,但也有忠心耿耿的好友鲍叔牙辅佐。
公子纠留在鲁国避祸,而公子小白则客居在莒国。
---
“龟兔赛跑”的归国之路
公孙无知死后,鲁庄公亲自率兵护送公子纠返齐,准备立他为王。与此同时,齐国的一些望族却秘密迎接公子小白回国。
这一来,就像一场竞速赛:谁先抵达齐都临淄,谁就能登上王位。
从地理上看,小白所在的莒国离临淄更近,占了优势。管仲深知这一点,便带兵抄小路截击小白。
清晨,小白的车队突然遭遇埋伏。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只见他口吐鲜血倒在车中。管仲以为任务成功,便匆匆离去。
然而,事实却是那一箭只射中了佩饰,小白只是磕破了嘴唇。他立刻装作已死,待管仲走后便重新启程。
数日后,小白顺利抵达临淄,被百姓迎为国君——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
公子纠的败局
等到公子纠与鲁庄公的大部队抵达边境时,齐国早已立了新君。鲁庄公大为震惊,却已无力回天。
更糟糕的是,他带来的庞大军队行动迟缓,不仅耽误了时间,还让齐国人产生戒备与反感。结果,鲁军与齐军一战,反被打回国境。
鲍叔牙随后出面谈判,鲁国只得杀死公子纠,将管仲和召忽交给齐国。召忽不愿受辱,自尽殉主;管仲则被押送回齐。
---
生死一线与知遇之情
管仲在囚车中备受屈辱,鲁国有人劝鲁庄公趁机杀了他,免得将来成为齐桓公的助力。但齐国使者坚持要求押送回国,因为齐桓公一定要亲手处置旧敌。
抵达齐国后,鲍叔牙亲自释放管仲,设宴相待,并引荐给齐桓公。齐桓公想到当年差点被管仲射杀,怒火中烧,想立刻处决他。
鲍叔牙却劝道:“那时他效忠于公子纠,如今若你收他为用,他必定为你所驱,使天下为你所用。”
齐桓公被说动,决定试探管仲。几番问答下来,管仲才智过人,令齐桓公叹服。于是,他郑重其事地拜管仲为相,鲍叔牙甘居其下。
---
管鲍之交
说到管仲与鲍叔牙,他们之间的友谊广为传颂。
年少时,管仲家贫,常仰赖鲍叔牙接济。二人合伙经商,分利时管仲多取一些,鲍叔牙却毫不介意,因为他懂得管仲是因家境所迫。
打群架时管仲常常先逃,旁人指责他懦弱,鲍叔牙却解释:“他并非怕死,只是家有老母要赡养。”
管仲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来两人各辅佐一位公子,立场对立,却依然心存理解与敬重。
鲍叔牙曾自谦:“在治国、安民、守信、立法、激励军心等五件事上,我都不如管仲。”
正因如此,他力保管仲,甚至把首相之位让给好友。
---
历史的回响
事实证明,鲍叔牙的选择是对的。管仲辅佐齐桓公推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并在外交上联合诸侯,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
后人歌颂齐桓公时,总会提到名相管仲。但若没有鲍叔牙的成全,管仲或许早已命丧刀下。
与管仲的经世之才相比,鲍叔牙那份宽宏大度与知人善任,更显难能可贵。正因如此,他们的友谊被传为千古佳话。
---
参考:司马迁《史记》、龙镇《春秋战国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