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应周瑜要求,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他算准大雾天气,利用草船前往曹军水寨,曹军放箭,草船插满箭矢,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任务。但在真实历史中,“草船借箭” 的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建安十八年(213 年),曹操率军进攻濡须口,孙权乘船亲自前往曹营侦察。曹军发现后,下令放箭,箭矢如雨射向孙权的船只,致使船身一侧因重量增加倾斜。孙权当机立断,让船掉转方向,使另一侧受箭,待船身平衡后,孙权安全返航。这一事件在《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中有明确记载。
罗贯中将此事迹改编到诸葛亮身上,同样是为了强化诸葛亮的智慧形象,突出其对气象、人心的精准把握,使诸葛亮在与周瑜的 “智斗” 中更胜一筹,进一步推动小说 “尊刘抑曹” 的叙事主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