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5年,司马炎通过“禅让”方式结束了曹魏的统治,建立了西晋,并把都城定在洛阳。这座古老的城市因此再次成为中华历史长河中的耀眼明珠。
西晋在280年消灭了东吴,实现了全国统一。但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仅仅维持了短短几十年。
当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渐动荡。皇权衰弱,宗室诸王为争夺权力展开激烈斗争,最终引发了“八王之乱”。中央集权在内乱中瓦解,地方势力趁机崛起。此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如鲜卑、匈奴、羯、氐、羌等——纷纷南下入侵,劫掠粮草,焚毁村落,中原百姓陷入无尽苦难。
西晋的力量在这种内外夹击下迅速消耗殆尽。到316年,西晋最后一道防线崩溃,政权彻底灭亡,北方随即进入“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战火蔓延之际,大量汉族百姓和世家大族选择南迁,涌向长江以南的地区避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晋室宗亲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建立了东晋王朝。然而东晋国力羸弱,只能苟延残喘,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
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兴起。公元386年,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并迁都洛阳,这一决策奠定了北朝发展的基础。北魏虽在孝文帝时期推行过深得民心的改革,但此后因内部叛乱、政权分裂,最终分化为东西魏,继而又有北齐、北周的崛起。北方政局持续动荡,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南北对立的局面由此形成,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大分裂时代。百姓在战火中饱受摧残,国家资源也不断耗损,尤其“五胡乱华”更是让华夏民族处境岌岌可危,一度险些被外族吞没。
然而,若把时间往前推百余年,三国时期同样是战乱不断,却并未出现“五胡乱华”般的惨剧。这背后有几方面原因:
第一,汉朝对匈奴的打击。
早在西汉初期,朝廷以和亲来缓和与匈奴的矛盾,但效果有限。汉武帝即位后,果断改变策略,采取大规模军事进攻。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军深入草原,多次大败匈奴,重创其实力,迫使其远迁西部。部分匈奴部落投降归汉,成为汉朝的臣属,剩下的也元气大伤,已无力南下大规模侵扰。这使得两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大大减弱。
第二,三国政权的积极防御。
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都十分重视边疆防务。曹操尤其以对北方民族的主动出击著称。他多次北伐乌桓、鲜卑。207年,曹操在白狼山之战中,仅凭张辽的果敢出击,就打败了规模庞大的乌桓军,还斩杀了单于蹋顿,俘虏数万敌兵,大量牲畜尽入魏军之手。这一战几乎彻底摧毁了乌桓的力量,为中原赢得了稳定。
第三,辽东公孙氏的屏障。
辽东半岛地理条件优越,四面皆为天险。公孙氏家族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强大的军队,牢牢镇守北境。公孙瓒等人在辽东多次击退乌桓、鲜卑、高句丽的侵扰,扩大了势力范围。公孙瓒更以“白马义从”骑兵闻名,威震边陲,使北方少数民族心生畏惧。虽然他后期因性格专断最终失败,但其在抵御外族南侵方面功不可没。
综合来看,正因汉朝对匈奴的连续重击、三国政权的积极防御,以及辽东公孙氏的屏障作用,才使三国时期虽乱,却没有发生西晋灭亡后那般惨烈的“五胡乱华”。
历史往往在对比中显得格外清晰。西晋的短命不仅因为内部权力斗争,更因为缺乏前朝那样有效的边防措施。正是内乱与外患交织,才导致了中原大地的再度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