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位于山东淄博,自夏商时代起便是繁忙的集市街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就出生在这里。蒲家的祖上从明万历年间开始就在淄川有声望,一度是当地的望族。但到了蒲松龄父亲蒲槃这一代,家业已渐衰落。
蒲槃年轻时经营买卖,经常往返于济南府与淄川县之间。一次,他在济南游玩,结识了青楼中的一名女子秀珠,两人交往密切。谁知数月后,蒲槃因与一位朋友牵扯到偷税案而被牵连入狱,身陷囹圄,孤立无援。他心想:身在他乡,朋友都躲避不见,谁能替我筹措衣食?于是他托人去找秀珠,拿出秘密藏着的一张银票,告诉她自己在铺子里还有存银三千两,请她先用这些钱替他在狱中添置衣食,若有剩余,则留给她。秀珠不但信守诺言,把银子取回并巧妙周旋,用剩余的钱结交权贵之子、买通关节,最终替蒲槃筹到保释之资,经过两年周折,蒲槃终于被释放。出狱后,秀珠把帐目清了,竟还给他四千多两。蒲槃感激万分,于是把秀珠接回老家。
回到家中,蒲槃的原配孙氏见到救命恩人,深受感动,亲自下拜以示谢意,甚至表示愿意让位给秀珠。秀珠本欲回礼,被蒲槃的侍女阻止。孙氏对丈夫说:你落难时我无力帮助,而救命的是秀珠,她与您共同生活吧。于是家中形成了复杂却也真实的人情变动:秀珠成了家中重要的人物,蒲槃继续外出做生意,把只有八岁的长子蒲兆箕托付给她照顾。
后来,明末动荡加剧,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爆发,蒲槃从此音讯全无,不知生死。家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秀珠带着幼子艰难度日。尽管生活清贫,兆箕自幼志气高,既帮继母料理家务,又刻苦读书,省吃俭用,只为将来能够自立成才。
在兆箕年少时,父亲的一位结义兄弟家与蒲家订下了娃娃亲:王家女儿王雪莲与兆箕婚约已定。可因战乱与家庭贫困,这门亲事长期未成。长大后,王家显赫起来,王乡绅见兆箕家境穷困,便生变心,暗自后悔当初的约定。一次,他设宴招待年仅十几岁的兆箕,趁机以女儿残疾为由,提出以一千两银子作补偿,并要求兆箕写休书。酒兴之下,骄傲的兆箕不肯接受金钱贿赂,但在醉酒中草率写下了休书。
恰在此时,家境殷实的陈济棠看中了王家闺女,托媒人提亲。王乡绅以为门当户对,欣然应允。王雪莲起初坚决不愿嫁,但陈家为达目的竟用手段:花钱请乡里一名老中医,弄来迷药,使她神志恍惚、意志动摇,最终被迫成婚。婚礼当天,年少的兆箕被请去祝贺,酒过三巡酒意大发,竟被人安排入洞房,次日醒来发现自己意外成了新郎——原来这一切都是陈济棠的精心设计。陈济棠自称已为他完成婚事,王雪莲在惊愕中认出曾许配的丈夫,遂与兆箕一同回到蒲家。陈济棠遂告辞离去,赴京城发展。
婚后,兆箕与王雪莲生活一度和乐。王雪莲贤淑端庄,对年迈的秀珠也甚为孝顺。兆箕才华初露,乡试中名列第三,全家欢欣鼓舞。可惜好景不长:赴京赶考期间,传来噩耗——兆箕在京城突然染上伤寒去世。雪莲闻讯昏厥,醒后果断买棺担尸回乡,披麻戴孝,痛哭守灵。此后,她剪发挽服,与婢女同居一室,终日守护丈夫灵柩,几乎足不出户。
有一次,梦中兆箕坐在水里,醒来后她发现丈夫坟墓果真受潮,泥水已渗入坟头。悲痛欲绝的她跪在泥中,誓言随夫而去,险些以身殉情。幸好秀珠及时赶到,阻止了她的极端举动,才把她带回。秀珠自此身体愈发虚弱,终因病去世。雪莲尽心照料婆婆数月,几经周折终使婆婆转危为安,多年后婆婆最终病逝,雪莲再度坠入深重悲痛中;在她的一生中,先后失去丈夫、公公和双方父母,连番丧亲使她几近崩溃。
传说在秀珠死后不久,邻居家突遇大火,烈焰随风迅速蔓延,许多民居被烧毁。那天雪莲几近绝望,几欲任火焚身,谁料风向突变,火势转向别处,她与住所竟奇迹般地幸免于难。村民看到她数十年守节不嫁,感念其忠贞与苦难,便自发赈济,供给粮食与布帛以援助她和婢女安贞。安贞也誓守贞节,终身不嫁。后来两人相继去世,乡里为她们立了贞节牌坊,以表敬意。
王雪莲这一生,守节四十余年,直至六十岁去世。村中人对她既感到惋惜,也敬佩她对亡夫的忠诚与坚守;她与安贞的故事,成为乡里传颂的忠贞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