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历史
在太平天国的众多王侯将领中,若论待人宽厚,忠王李秀成绝对是排在前列的。即便面对叛将韦俊、李昭寿,他仍能宽容相待,这种做法常被批评为“妇人之仁”或“驭下不严”。然而,奇怪的是,对于追随自己八年之久的头号猛将陈坤书,李秀成却始终心存芥蒂,直到临死前都没能释怀。本文便以二人之间的恩怨为切入点,谈谈上级与得力下属之间那些微妙而难言的矛盾。
李秀成的部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 亲眷系:如女婿黄金爱、养子“忠二殿下”李容发。
- 两广系:忠王嫡系部队,以陈坤书、吴定彩、谭绍光为首。
- 两湖系:郜永宽、汪安钧为代表,是忠王手下的另一大派系。
- 豫皖系:由李昭寿、薛之元等人主导,常在清廷、捻军、太平军之间反复摇摆。
在这些人当中,陈坤书无疑是最为突出的。此人出身广西桂平,早年随李秀成征战,因勇猛善战被称作“陈狮子”,又因双眼斜视得了个“陈斜眼”的外号。他不仅资历老、战功显赫,还几次接替李秀成的旧职,足见其在忠王幕府中的分量。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嫡系猛将,最终却与李秀成反目成仇,成为典型的上下级关系失衡的案例。
两人决裂的导火索,主要出现在苏福地区的治理问题上。陈坤书镇守苏州时,采取了严厉的手段盘剥地主和富户,以筹集军饷。这与李秀成“宽政爱民”的方针格格不入,导致民心动荡,百姓纷纷逃散。一个主张以战养战,一个强调稳民为本,双方的思路差距注定难以调和。李秀成记恨此事,直至身陷囹圄,仍在供词中指责陈坤书受贿封王、企图献常州投降清廷。虽然这些罪状未必成立,但足以看出忠王心中的怨气。
若从“上级与下属”的角度来看,二人反目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第一,能力太强的下属往往有独立见解。
李秀成和陈坤书在治理理念上针锋相对,一个看长远,一个看眼前,结果矛盾不可避免。
第二,优秀的下属容易积累人望,削弱上级权威。
陈坤书留守苏州时,带兵驻扎常州,势力逐渐独立,等同于从李秀成手里分走了一块地盘,这自然让忠王心中不快。
第三,能干的下属可能直接得到更高层的赏识。
洪秀全不但没有惩治陈坤书,反而封他为“护王”,公开承认常州是他的地盘。这实际上是拿陈坤书来制衡李秀成,结果导致忠王的威信受损,也让部下看到了“不服管教也能升官”的先例。
这三点问题,放到今天的职场也同样适用。作为下属,如果不能和直属上司保持一致,即便再有本事,也难免陷入矛盾甚至被排挤。毕竟,资源有限,没人喜欢与自己唱反调的人。
陈坤书的结局颇具戏剧性。原本他打算在局势不利时献常州投降,以求自保,但李鸿章在苏州大开杀戒,使他的退路彻底断绝。最终,他只得困守常州,直到城破被俘,在护王府门前被处死,算是保全了“猛将”的名声。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862年初,陈坤书曾响应陈玉成的请求,出兵江北试图营救庐州。然而战败无功。此时,忠王李秀成已是太平军中最有实力的地方领袖,却并未出手相助昔日的亲密战友陈玉成。至于其中的缘由,就留待下篇再细说。
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