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公元 210 年)的一个深夜,许都御史大夫府的门缝里,映出两个鬼鬼祟祟的身影。为首之人掏出钥匙打开密匣,将御史大夫写给袁绍旧部的书信迅速抄录 —— 这是校事府的密探在执行任务。曹操设立的 “校事府”,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特务机构,其权力之大、手段之狠,远超后世熟知的明朝锦衣卫。这支神秘组织如同曹操的 “影子军队”,在朝堂之上编织起一张密不透风的监控网络。
校事府的诞生,源于曹操对权力的极度渴望与不安全感。东汉末年,世家大族把控朝政,袁绍家族 “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荀彧、陈群等颍川士族集团,表面辅佐曹操,实则维护家族利益。曹操深知,仅凭常规监察体系难以掌控这些势力。于是,他效仿西汉 “直指绣衣使者” 制度,选拔寒门子弟组成校事府。这些校事官 “上察百官,下摄众司”,直接向曹操汇报,权力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他们可以随意闯入大臣府邸搜查,监听官员谈话,甚至能先斩后奏。据《三国志・程昱传》记载,校事官卢洪、赵达曾因怀疑尚书令荀彧结党,连续七日监视其一举一动,连荀彧与友人的书信往来都被逐字审查。
校事府的恐怖之处,在于其超越法律的行事风格。曹操赋予校事官 “持白棓(棍棒),横击非辜” 的特权,他们常常以莫须有的罪名构陷官员。太尉杨彪因与袁术联姻,被校事府诬陷谋反,虽最终因证据不足释放,但早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崔琰因在书信中用了 “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的措辞,被校事官曲解为讽刺曹操,惨遭下狱赐死。这些手段不仅震慑了异己,更让百官人人自危,不得不对曹操唯命是从。校事府的存在,使曹操在乱世中牢牢掌控着权力中枢,但其滥用职权、草菅人命的行径,也为曹魏政权埋下了隐患。随着司马氏掌权,校事府因民愤过大被废除,但它开创的特务统治模式,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