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创作大赛中,讨论了孙权派吕蒙和陆逊袭取荆州并擒杀关羽的事件,大家问刘备是否应该起兵报仇。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问。因为刘备的后裔、魏国的侍中刘琰早已给出答案:“蜀国虽然小且弱,但刘备凭借智慧和勇气自强,一定会举兵报仇。关羽和刘备之间,不仅是君臣关系,更如父子兄弟般的深厚感情。关羽死后,刘备若不报仇,那他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
试想,如果刘备对关羽被杀无动于衷,不仅曹魏和孙吴会看不起他,连蜀汉的内部也会动荡不安,刘备死后都难以抬起头。更严重的是,蜀汉将会分崩离析,曹魏和孙吴乘机进攻,离心离德的蜀汉必将灭亡。
那些劝刘备“顾全大局”的人,他们往往没有经历过刘备所经历的困境。孙权已经偷走了荆州,并且直接杀了关羽,为什么还要劝刘备忍气吞声?难道他们没看到孙权已经背叛了刘备,主动投靠曹魏吗?孙刘联盟早已破裂,刘备怎能坐视不理?
孙权攻占荆州,杀了关羽,这一切都在曹操的掌控之中。孙权此举实际上是在向曹操示好,向他表忠心。他早在建安二十二年,就开始与曹魏接触,准备撕破与刘备的联盟。所以即便关羽同意把女儿嫁给孙权,他也会选择与关羽为敌。
从这一点来看,孙权的行动与曹操的默许早有预谋。关羽被擒杀后,刘备必须出兵报仇,否则不仅自己在历史上会失去尊严,也可能彻底失去蜀汉的民心。
有人以为刘备的决定是“强硬的反击”,但事实上,孙权主动向刘备求和两次,第一次刘备拒绝,第二次是在他身体虚弱时才勉强答应。此时,孙权已经深感压力,开始向刘备妥协。刘备本来计划在曹魏和吴国双方疲惫时,趁机收复荆州并打击吴国。
孙权的失误,在于过早对刘备施压,并且未能及时识别刘备的战略意图。在曹操的策略下,徐晃急于发动攻击,导致关羽未能退回荆州防守,最终错失了全境反击的机会。如果徐晃再稍等一些,关羽收到确切消息后定会反扑,而届时,曹操的其他部队也将有机会接管荆州。
与此类似,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策略也是忍耐等待。他并没有立刻发动进攻,而是等孙权与曹丕打得筋疲力尽后,再卷土重来。可惜的是,由于刘备的身体原因和诸葛亮的策略,错失了最佳时机。如果当时刘备能够迅速应对,孙权也许早就被彻底打败。
从历史来看,襄樊和夷陵之战,曹操和刘备都有机会消灭孙权,但最终都错过了。孙权凭借巧妙的外交策略和快速反应,捡到了大便宜。试想,如果徐晃不急功近利,或者刘备身体健康,三国的格局是否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果刘备和诸葛亮能在吴国疲于应对曹魏时发起反攻,孙权或许早已被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