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曾两次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阻碍。第一次是1894年发动的甲午战争,第二次则是1937年爆发的全面侵华战争。这两场战争每一次都让中国刚刚崛起的力量遭遇严重打击,可以说,日本始终未能放下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和敌意。
近年来,日本频繁调整国防策略,特别是2025年,他们更加公开了本土防御部署,呈现出一种“即使不战,也要准备战斗”的姿态。各种军事基地、导弹部署的照片和图纸开始在媒体上曝光,让人不禁怀疑:这真的是日本安于现状的表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种看似“大动作”的背后,实则隐藏着日本重振“雄风”的企图。他们希望以新的形式恢复昔日的军国主义,再次借助亚洲其他国家的肩膀,重新崛起。近年来,日本不断修改历史教科书,淡化侵略史,渲染周边威胁,这些行为早已露出了其真实的意图。
日本人擅长隐忍和伪装,表面上看,他们总是彬彬有礼、行事得体,但这只是面具背后的伎俩。作为一个地震、海啸频发的岛国,本来资源就十分有限,然而在19世纪末,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挑起了甲午战争,精准地打击了中国的软肋——北洋水师。战争爆发仅半年,已经有一半的中国土地沦为列强的猎场,而日本却趁胜追击,迅速在东亚地区攫取了大量利益。若说甲午战争是日本“赌国运”的冒险步伐,那么全面侵华战争则是其军国主义膨胀的体现。
日本从未忘记通过侵略中国所带来的利益,于是一次次发动扩张战争,试图再次通过战火将中国的未来束缚在其脚下。尽管侵略和暴行造成的“繁荣”最终化为泡沫,但日本在战后经过短期的物资短缺和废墟重建,迅速恢复了元气,甚至短时间内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充分证明,日本这个岛国虽然资源贫乏,却善于用技术和高效的社会制度弥补不足,迅速攫取发展空间。这一策略,即便在今天,也不容小觑。
然而,日本的崛起路径总带有一种摧毁他国、从中牟利的阴险气息。从历史上的武力扩张、殖民掠夺,到如今在地区事务中的口蜜腹剑,日本的国策始终围绕着为自身谋取利益。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日本显然感到失去了曾经的优势,尤其是在2023年,他们正式修改了防卫政策,决定将军费预算翻倍,这是战后七十多年来最为罕见的大手笔动作,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已经不言而喻。
日本深知,只有打压中国、遏制中国崛起,才能继续维持在亚洲的主导地位。这种充满敌意的战略布局,绝不是通过“微笑外交”能够化解的。熟悉日本地理环境的人都知道,日本本土资源匮乏,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得这个岛国一直缺乏安全感,甚至对外扩张的需求也源于此。从发动侵略战争到战后紧跟美国步伐,日本的政治策略从未脱离“为自己谋利益”的核心。
问题是,当一个国家对内修炼不足,对外却总是抱持“强硬”的态度时,是否能信任其和平承诺呢?显然不能。面对这样一个对外充满敌意的国家,我们的态度必须坚定明确,强硬反击。日本“吃硬不吃软”的老毛病,不可能通过宽容来解决,反而需要以更强的国防实力和战略自信来回应,用绝对的力量让它放弃幻想。对一个崇尚强权的国家来说,退让只会让它得寸进尺。
我们不必再与日本谈什么大道理,如果日本的军国主义阴影一旦复苏,对于整个东亚地区来说,将是一场灾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崛起步伐已不可阻挡。如今,我们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更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更加深刻的战略眼光,绝不可能再让任何外部力量将我们拖入深渊。
历史的伤疤并不是为了让我们仇恨,而是要警示未来。在面对旧敌时,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不能奢望其彻底改正过去的错误。我们要做的是,用实力捍卫我们的底线,不容任何挑衅。一切隐患和威胁,都会在强者的震慑下无所遁形。
日本未来是否能够真正走向和平,取决于它是否愿意在历史的伤疤上反思,而不是继续撒盐。但无论如何,中国人的答案只有一个:决不允许任何力量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