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日俄战争打完,日本和沙俄却要跑到美国去签《朴茨茅斯和约》?这事儿和美国到底有什么关系?
其实关键人物就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老罗斯福。他早就看明白,日本和沙俄的矛头都指向中国东北,而且都已经采取了行动。
先看日本。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要求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结果沙俄带着德国、法国跳出来反对,清廷只好花三千万两白银赎回去。
再看沙俄。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沙俄趁机派出17万大军,直接占领了东北三省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比之下,英法这些列强在中国的动作反而显得“小打小闹”。
日俄在东北的动作,让美国很警惕。美国的核心利益不是替中国打抱不平,而是要保证一个稳定、对外开放的中国市场。他们的商品需要源源不断卖到中国来,而前提就是秩序稳定。如果日俄哪一方一家独大,就会破坏这种平衡。
沙俄早在1896年就通过“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清廷签订《中俄密约》,修建中东铁路。铁路一修,俄军就能随时进入东北,还把卢布强行带了进来。到1898年,沙俄更是租走了旅顺和大连,并修建南满铁路,把整个东北三省的主要城市连成一体。换句话说,只要需要,俄军可以瞬间布满东北。
1900年沙俄又借八国联军之机,用三个月打垮清军,拿下东北的实际控制权。美国看得很清楚:如果这片地落入沙俄之手,那贸易伙伴就成了沙俄,美国在中国市场的利益就大打折扣。更糟糕的是,如果东北失守,接下来华北也可能被吞掉。
另一方面,美国对日本也保持警惕。如果日本完全胜利,那么东北亚会出现一个难以控制的强权,日本的扩张可能威胁到美国在亚洲的利益。所以美国希望的,是双方“两败俱伤”,形成一种制衡。
日本也不是孤军奋战。1902年他们和英国结盟,背后还有美国的暗中支持。美国甚至给日本提供了战争贷款,约占日本总军费的五分之一。不过,美国并没有直接参战,而是始终保持着调停者的姿态。
战争的转折点是1905年对马海战,沙俄远东舰队全军覆没,沙俄彻底败北。但这时美国担心日本坐大,于是再次出面调停,促成谈判。对日本来说,战争已耗尽国力,也急需休整;对沙俄来说,继续打下去只会更惨,于是双方都接受了美国的调解。
1905年9月,《朴茨茅斯和约》在美国签订。结果是:
- 日本获得旅顺、大连、南满铁路的权益,以及库页岛南部;
- 沙俄保留长春以北和库页岛北部的势力范围;
- 中国名义上仍保有东北主权,但实际已经被划分为两大势力范围。
这正是美国最想看到的“均势”。罗斯福希望通过这种平衡,让东北保持稳定,从而方便美国经济进入。
不过,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日本国内对和约极为不满,民众骂政府“胜而不武”;沙俄虽然保存了一部分利益,但国内百姓把失败的责任全怪在沙皇身上。两国政府都受到巨大压力。
更讽刺的是,到了1907年,日俄居然达成合作协议,把美国排挤出了东北。美国苦心调停、出钱出力,最终却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
简单来说,美国之所以拉着日本和沙俄到自己地盘谈判,并不是因为多关心中国,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确保东北不被一家独吞,从而保证美国的市场能顺利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