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平台“电报”上发布视频表示,乌克兰计划把积压和多余的武器对外出售,用所得资金来采购或生产更急需的装备。他还特别提到,出口的主要方向是美国、欧洲、中东和非洲。
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乌克兰从欧美获得了大量军事援助。美国方面,先后提供了约900架“弹簧刀”无人机、1800架“凤凰幽灵”无人机、8500枚“标枪”导弹、2500枚“托”式导弹、3350枚ERAM远程导弹、160门M777榴弹炮(配发200万发炮弹)以及38辆“海马斯”火箭炮。欧洲各国的援助同样不小,德国送来了18辆豹-2和100辆豹-1A5坦克,英国斥资16亿英镑为乌克兰订购5000枚LMM反无人机导弹。波兰、法国等约30个国家通过所谓“志愿联盟”向乌克兰提供了PT-91坦克和“凯撒”火炮等装备。
这些武器让乌克兰成为一个“国际军械库”。但真正能在战场上发挥关键作用的,其实是无人机、F-16战斗机、“爱国者”防空系统以及“海马斯”火箭炮等先进武器。这些装备价格昂贵、数量有限,乌克兰不可能出售。可供外销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
首先是R-73空对空导弹。这是苏联时期的武器,乌克兰库存庞大。由于乌军战斗机损失惨重,加之美欧提供的F-16尚未真正发挥作用,大量R-73被改装为无人艇或“黄蜂”防空系统,用来攻击俄军直升机和无人机,但依旧剩余很多。
其次是T-80坦克和部分战机。乌克兰将五个坦克旅改编为机械化旅,老旧的T-80因维护困难逐步被美制M1A1替代。米格-29、苏-27等战机同样存在过剩现象,不少已被拆解或改造为无人机。
第三类是“特列姆比塔”巡航导弹。这种导弹造价极低,每枚仅约1万美元,使用的是二战V-1发动机技术。虽然乌克兰已生产3000余枚,但由于射程短、装药量小,作战效果不佳,形成了大量库存。
第四类是各类无人机。乌克兰前线每天消耗约200架,但库存已超过4000架,加上欧洲生产线源源不断产出,无人机积压问题十分突出。
泽连斯基设定的四个出口方向各有不同。美欧国家不会对苏式老旧装备感兴趣,但可能会回购部分无人机,用作原材料再生产。中东一些国家仍在使用米格-29和苏-27,可能会购买R-73导弹。T-80坦克则有望销往中东和非洲,这些地区虽然武器落后,但T-80在当地已堪称“大杀器”。塞浦路斯此前进口过T-80,也可能再次购入。至于“特列姆比塔”巡航导弹,虽然性能有限,但对一些武器水平落后的国家来说,拥有远程打击能力已属难得,因此在中东和非洲依然具备市场。
不过,这些国家未必敢轻易购买。俄罗斯在中东和非洲的影响力极大,一旦贸然购买乌克兰武器,可能面临政治压力。因此,这不只是单纯的买卖,更涉及国际立场问题。
如果乌克兰真的开展武器出口,美欧援助策略也可能随之调整,不再提供多余的库存武器,而是集中支援高端装备,如“爱国者”防空系统、F-16战机以及新型无人机。事实上,美国早已通过援助获利,如今还计划进一步提供“战斧”巡航导弹。欧洲国家则需要掏钱采购这些武器,再转交给乌克兰,这无疑会增加经济压力,但目前欧洲似乎对此默许。
总体来看,乌克兰计划出售的武器大多是老旧库存。此举可以换取资金,对乌克兰确实有利。但现实情况复杂,美欧可能不买单,中东和非洲则可能顾虑俄罗斯的态度。泽连斯基想通过出口武器大赚一笔,恐怕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