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当年的苏联是个庞然大物。二战后,它在军事上声势浩大,不仅挡住了德国的进攻,还让整个欧洲都为之震惊。然而,美国坐不住了,担心苏联威胁到自己全球老大的地位,于是开始在经济上不断设卡。结果苏联的经济被“掐脖子”,最终走向解体。如今再看中美关系,美国似乎又在用类似的套路来对付中国。所以,我们更应该从苏联的教训中吸取经验,牢牢掌握经济命脉,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先看看苏联的底子。二战结束时,苏联红军一路横扫欧洲,1945年柏林战役更是直接击溃纳粹。军事上,苏联拥有庞大的坦克部队,还和美国赛跑搞核武器。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把宇航员送上太空,这些成就令美国大为紧张。工业方面,苏联的重工业非常发达,钢铁产量一度超过美国,但问题也很突出——经济结构过于单一,过度依赖资源出口,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上世纪70年代油价高涨时,苏联赚得盆满钵满,可一旦油价下跌,脆弱的一面立刻暴露。1986年油价暴跌,苏联外汇收入直接砍掉一半,而这背后其实有美国及其盟友的刻意打压。
事实上,美国从冷战初期就盯上了苏联的经济命脉。1948年,美国率先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向苏联出售高科技产品。1949年又牵头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CoCom),成员包括美、英、法等15个国家,专门制定对苏联的出口限制清单。无论是计算机、精密机床、电子零部件还是石油设备,几乎都被禁止出口。后来,随着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更是加大力度,把苏联想买的东西层层封锁。即便苏联尝试通过中立国转手采购,也经常被情报网拦截。
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非常大。苏联的轻工业长期落后,电子技术发展迟缓。到了1960年代,美苏进入军备竞赛,美国成功登月,而苏联虽然有月球车,但在芯片和精密仪器上始终跟不上。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卡特政府还直接切断了粮食出口。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美国带头抵制。里根上台后更是火力全开,不仅扩大了禁运范围,还直接阻止苏联获取石油管道所需的设备。到1980年代,苏联经济增速从60年代的5%以上跌到不足2%,粮食甚至要依赖进口。
苏联内部也问题重重。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还能勉强维持,但到勃列日涅夫时代,官僚主义严重,农业产量低下,工业产品质量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虽然试图改革,但在外部封锁和内部积弊的双重压力下,效果不佳。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阿富汗战争、外汇紧缺,都让经济雪上加霜。最终,东欧剧变、各加盟共和国独立,1991年苏联彻底解体。
可以说,苏联的解体与美国长期的经济围堵密不可分。CoCom的封锁持续40多年,直到1994年才解散。苏联在重工业上虽然强大,但轻工业和高科技始终被卡脖子,一旦资源出口受挫,就难以维持。俄罗斯继承了这一遗产,90年代经济陷入崩溃,直到普京依靠石油才有所恢复。
如今,美国对中国也在用类似手段。从2018年开始,美方不断挑起贸易摩擦,对中国加征关税,并限制华为等企业获取芯片。拜登政府上台后又进一步升级,联合日本、荷兰限制光刻机出口。这和当年对苏联的科技封锁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中国和苏联不一样,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多元化的经济结构。比如在芯片领域,尽管受到打压,中国仍在自主研发,华为已成功推出7纳米工艺芯片。电动车、光伏产业也在全球领先,带动经济增长。
中国与苏联还有一个关键不同:苏联军费开支一度占到GDP的15%,严重拖垮经济,而中国一直将军费控制在合理水平(约2%),避免陷入军备竞赛。苏联采取封闭模式,中国则融入全球市场,加入WTO,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苏联在改革时急转弯,导致社会动荡,而中国则选择渐进改革,保持稳定。
可以看到,美国的经济战往往是长期的、系统性的。对手若在经济自主上松懈,就可能被击垮。苏联70年轰然倒下,中国40年实现崛起,差别就在于是否牢牢把握住经济和科技的自主权。今天的中国,面对美国的压力,更要咬紧牙关,坚持创新和产业链自主,保持警惕,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
归根到底,经济就是命根子。历史已经给了我们最清晰的教训:被人卡住脖子,后果不堪设想。中国必须在竞争中走出自己的路,才能稳住大局,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