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年代,机枪被视为极为重要的武器,它直接影响到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可以说,部队中机枪的数量和种类,往往是衡量其战斗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不同级别的部队在配备机枪的数量和种类上,自然会有所不同。
以国民党军队为例,早期他们的主力武器是重机枪,通常这些重机枪配备在步兵团级单位。到了1930年前后,开始引入轻机枪,并逐步将重机枪下放到营级部队。在1930年代中期,按照新的师级调整标准,轻机枪被下放到步兵班级,每个步兵连装备9挺轻机枪,每个步兵营配备6挺轻机枪。以此标准计算,一支师的轻机枪装备量可达到324挺,重机枪72挺,轻重机枪总数接近400挺。
这样的机枪配备,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属于一流水平,甚至与日军的机枪配备相比,也不逊色。到了抗战中期,随着国军规模的扩大以及战损的增加,步兵连的机枪配备逐渐调整为6挺,重机枪的数量则保持不变。抗战后期,随着国军的整编,甲种军与乙种军的机枪装备标准也有所不同,甚至同一时期的整编师之间,机枪配备差距也很大。
我们来看两支大家熟知的部队: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和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这两支部队在机枪装备上的差异,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整编第74师的前身是第74军,装备的重机枪数为177挺,轻机枪为992挺,总计装备机枪1169挺。相比之下,整编第83师的前身第100军,装备的重机枪有95挺,轻机枪520挺,总计装备机枪615挺。尽管这两支部队都是整编师,但整编第74师的机枪装备明显比第83师要多出超过550挺。
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整编第74师的编制包括了三旅六团,而第83师只有二旅四团,机枪装备量自然会有差距。这看起来是个合理的解释,但问题在于,整编第74师的战斗建制只是第83师的1.5倍,而机枪装备量却几乎是后者的两倍。这意味着,即使考虑到部队规模的不同,第74师的机枪装备标准依然远远超过第83师。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实际上,整编第74师和第83师的机枪装备并不完全按照“整编师”的标准。它们的装备数量实际上是基于之前第74军和第100军时期的装备总和。换句话说,整编后的第74师保留了原先第74军的装备,而并未因改编而削减装备。因此,整编第74师在保留原有装备的基础上,机枪数量仍然保持在上千挺,而第83师则没有这样的装备继承。
回到1945年,当时国军在美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开始整军,并根据不同编制标准进行部队建设。甲种军,即所谓的“美械军”,装备标准非常高。例如,甲种军的编制要求一个军配备重机枪216挺,轻机枪1068挺。每个步兵营的重机枪数量是8挺,轻机枪的配备不仅限于步兵连,直属部队和辅助兵种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轻机枪。即使是直属部队,轻机枪的数量也高达69挺。
这时的第74军就属于美械军编制,因此它的装备非常充足,尽管实际装备的机枪数量没有完全达到编制标准,主要是因为美国的武器换装尚未完成,导致部队在战争结束时并未完全换装。不过,整编第74师接手时,虽然部队规模有所减少,但装备数量并没有大幅减少,因此机枪配备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
与之相比,第100军在1945年时的编制属于乙种军,这类编制虽然也有较高的装备标准,但在机枪配备上略逊色于甲种军。例如,乙种军的步兵师级装备机枪332挺,与甲种军仅相差一挺。不过,第100军的直属部队机枪数量并不完全到位,同时因为日军投降,部分装备未能及时补充,导致第100军在装备上存在缺编问题。更为关键的是,第100军改编为整编师后,实际只改为2个整编旅,导致机枪装备的差距更加明显。
因此,整编第74师的机枪装备比第83师多出了大约550挺,进一步加大了两者在自动火力上的差距。虽然第83师比不上第74师,但对于其他普通的中央军部队或杂牌军而言,第83师依然是一支强大的主力部队。这也是为什么在1946年苏中战役中,第83师被认为是国军的头号主力之一。
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机枪作为战斗力的核心武器,其配备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部队的作战能力。在战争年代,机枪的配备标准不仅仅是数字的比较,更反映了部队的整体作战水平和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