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从儒家思想兴起以来,关于“义”与“利”的讨论便成为了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永恒主题。孔子认为,礼义是君子的根本,而财利只是表面。他强调君子应当贵义贱利。孟子更是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强调君子应为义而生死。这种观点在儒家学派中根深蒂固,影响了许多人,甚至像宋代的司马光等人都主张“君子不可言利”。而在明代,方孝孺也曾批评过那些把理财看得过重的大臣,认为他们是不配受重用的。然而,任何一个王朝的盛衰都离不开经济支撑,尤其是理财的成效。因此,虽说“理财”在儒家中并不被看作高尚的行为,但却是王朝能否强盛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因出色的理财才能而闻名的臣子,他就是夏原吉。作为明朝初期的重臣,夏原吉不仅在经济上做出了卓越贡献,还被誉为“君子中的君子”,他的生平与明朝的盛世息息相关。
1、他是端厚君子 夏原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且生活在元末乱世,但他从小便展现出不凡的才智。家族因战乱而没落,父亲早逝,生活的重担落在母亲肩上。年轻时,他便尽力帮助母亲,一边教学一边苦读。尽管家里十分困难,夏原吉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在16岁时,他已经成为了一名私塾先生,以此为家里分担生活压力。 明朝初年,科举制度恢复,夏原吉顺利考中秀才,之后又考中举人,并被推荐入国子监深造。国子监在当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官员选拔机构。夏原吉凭借自己的努力,很快赢得了朝廷的注意。明太祖选拔翰林院监生拟写皇帝诏书时,夏原吉也参与其中。尽管其他监生大多自视甚高,夏原吉却始终保持谦逊,严谨工作。这一态度令明太祖十分欣赏,他迅速提拔夏原吉为正六品的户部主事。 作为户部主事,夏原吉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继续脚踏实地,认真工作,改进了户部的工作流程,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他在朝中的表现深得明太祖的信任,因此他被誉为“端厚君子”。 2、他是建文旧臣 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成为建文帝。夏原吉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负责整理大明的财政大计。尽管身处风云变幻的朝廷,夏原吉依然尽职尽责。之后,建文帝派他巡抚福建,进行政务整顿和官员监察。他的工作并不靠权势,而是通过与地方官员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深得当地官民的爱戴。 然而,靖难之役爆发,夏原吉被召回京城,负责为军队筹措钱粮。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夏原吉依然没有退缩,他迎难而上,积极工作。靖难后,朱棣的胜利使得许多支持建文帝的大臣遭受了残酷的清算。但夏原吉因为与朱棣的“世纪会面”而免于灾难,甚至得到升迁。 3、他是治水功臣 在朱棣即位后,浙江西部发生了大规模的洪灾,这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压力。面对灾情,朱棣急需一位干练的官员来解决问题。夏原吉被任命为浙西治水的负责人。虽然夏原吉没有治水经验,但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迅速学习相关知识,并开始实地考察灾区,收集各方信息,提出了解决方案。 他建议改变旧有的治水方法,采取新的方式来疏导河流和减轻洪水的压力。实施后,效果显著,成功解决了灾区的积水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为灾民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救济,发放救济粮、耕牛、稻种,帮助灾民恢复生产,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民生。 4、他是理财大师 在夏原吉的努力下,明朝的财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朱棣非常依赖他,甚至将他提拔为户部尚书,正式掌管整个王朝的财政。夏原吉不仅要保证日常的财政收支,还要为朱棣的各项雄图大计提供资金支持,包括文化建设、军事行动以及基础设施的修建。 面对这些重压,夏原吉并未退缩。他坚持节约开支、精打细算,取消了许多不必要的官员和冗余的开支。同时,他还推行“平赋役”,通过合理调整税收,激励百姓生产,增加国家收入。他的理财理念得到了历史学家的高度评价,认为他堪比汉武帝时期的桑弘羊。 5、他是“永乐盛世”的功臣 夏原吉为朱棣的“永乐盛世”做出了巨大贡献,帮助国家度过了许多困难,建立了强大的财政体系。朱棣对夏原吉非常依赖,甚至希望他能辅佐太孙朱瞻基。夏原吉的工作不仅在经济上成就卓著,也为大明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来说,夏原吉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理财大师,更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他在明朝的兴盛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