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这项看似再寻常不过的运动,却让不少人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很多人满心疑惑,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跑步这么枯燥的运动还会上瘾呢?
在他们眼中,跑步不过是机械地迈动双腿,在单调的道路上重复前进,没有精彩刺激的对抗,也缺乏花样繁多的技巧,实在难以和“有趣”“上瘾”联系起来。
然而,真正热爱跑步的人,早已把跑步当成了生活的全部。
有些跑友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一场重要的马拉松比赛,他们会精心规划训练计划,牺牲睡眠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吃饭时也会不自觉地讨论跑步的技巧、装备,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跑步成绩。
那跑步为啥还能让这么多的跑友上瘾呢?
在我看来,这些跑步上瘾的人,其实都是一种病,而且“病”得很严重!
为了探寻“瘾”的真谛,我特意上网百度了一下“瘾”这个字。
它有多种解释,大部分的跑友都会觉得自己是第二种的“瘾”,即指对跑步有着浓厚的兴趣,才会想着每天去跑步。
这种兴趣,就像是一颗种子,在跑者的心中生根发芽。
他们享受跑步双脚与地面接触的踏实感,享受超越自我的成就感。
实际上,我认为还有一种就是跑步后分泌的多巴胺和内啡肽给人带来的快感也会产生一种瘾。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跑步时,身体会分泌多巴胺,它能让我们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就像给大脑注入了一剂快乐药水。
而内啡肽则被称为“天然的镇痛剂”,它不仅能缓解身体的疲劳和疼痛,还能带来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很多跑者在跑完步后,都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这种感觉让人陶醉,让人对跑步产生一种依赖。
就像著名运动心理学家约翰·瑞迪在其研究中指出,运动所产生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内啡肽等,对大脑的影响类似于一些抗抑郁药物,能够改善情绪,增强幸福感。
像我身边多数的跑步朋友就是一般有这两种极端的现象。
一种就是跑步怎么也坚持不下来,无法自律地保持下去;他们或许一开始雄心勃勃,制定了详细的跑步计划,但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
而另一种就是跑着跑着还想跑,10公里跑完总想着今天能刷个15公里,一天不跑心里憋得慌。他们一旦开始跑步,就仿佛打开了身体里的某个开关,停不下来。
一般这种情况其实也可以列为“上瘾”,但是这样的跑步好吗?会不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病呢?
其实,只要你遵循科学的跑步方式,不过量、不盲目增速其实都不会给身体带来大的负担。
医学专家建议,跑步要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时间。
比如,每周的跑步里程增加不要超过10%,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和恢复。
同时,要注意正确的跑步姿势,选择合适的跑鞋,做好热身和拉伸运动,这些都能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外人看来,这些跑步上瘾的人都是有“病”。
因为他们的生活中几乎被跑步占满,整天不是想着配速就是PB(个人最好成绩)。
他们会为了提高几秒钟的配速而反复训练,会为了打破自己的PB而不断挑战极限,在旁人眼里,他们的行为难以理解,甚至有些疯狂。
但站在一个跑步8年的人角度来看,虽然你们说跑步上瘾是种病,但是我认为这种病是病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