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初,正值寒冬腊月,陕北高原上朔风呼啸。1月中旬,毛泽东在窑洞中仔细研判抗日形势后,作出重要决策:命令红一方面军东渡黄河,在山西吕梁山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然而,这一战略构想却引起了彭德怀的深深忧虑。这位以耿直著称的将领连夜起草电文,向中央提出了两点关键性意见:其一,当时红军刚刚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第三次围剿,战士们疲惫不堪,后勤补给困难。即便加上刘志丹、徐海东的部队,总兵力也不过一万三千余人,渡河作战风险极大;其二,即便成功东渡,也必须确保在敌军增援时能够安全撤回陕北。
接到彭德怀的电报,毛泽东眉头紧锁。他放下手中的烟卷,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打仗哪有'绝对保证'的事?尽管如此,中央还是充分考虑了彭德怀的建议,在2月正式启动东征计划时,特意任命彭德怀为东征军总司令,毛泽东亲自担任政委。
向来雷厉风行的彭德怀立即投入战前准备。他亲自带队勘察黄河渡口,组织侦察兵摸清对岸敌情,常常工作到深夜。战士们眼中,这位铁血将军为渡河作战倾注了全部心血。
2月20日晚,红军主力在夜幕掩护下强渡黄河。渡河部队如猛虎下山,接连攻克隰县、石楼、吉县等战略要地。在随后两个多月的战斗中,红军将士以少胜多,不仅击退了进犯米脂、绥德的敌军两个师,更让山西军阀阎锡山部损兵折将。
到4月中旬,随着战局变化,毛泽东和彭德怀果断决定见好就收。他们主动向阎锡山伸出橄榄枝,提出联合抗日寇的主张,随后率领部队凯旋而归。
这次历时75天的东征战役战果辉煌:歼灭阎锡山部30多个团,毙伤俘敌1.3万余人,缴获枪支4000多支、火炮20余门。更令人振奋的是,红军队伍新增8000多名战士,在敌后组建了30多支游击队,还筹集到30万银元的军费。
当彭德怀将战报呈递给毛泽东时,这位领袖难掩喜悦:这些缴获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宣传了抗日主张,掌握了抗日领导权!彭德怀也由衷感叹:主席,当初我对东征有顾虑,现在才明白您的远见卓识。
毛泽东摆摆手,诚恳地说:老彭啊,要不是你当初提出那些意见,我们的作战计划不会这么周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胜利。这件事让我明白,兼听则明啊!
哈哈哈!彭德怀爽朗大笑,我这个人就是直脾气,有什么说什么!
你要是不放炮,那还是我们的彭大将军吗?毛泽东笑着回应,窑洞里回荡着两位革命战友会心的笑声。
(本文史实参考《毛泽东传》《毛泽东与十大元帅》等权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