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的建造故事要从1926年说起。那年春天,工程正式动工,经过整整六年的精心打造,这座占地超过8万平方米的宏伟陵墓终于落成。因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精美,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园。
如今的中山陵已成为全球知名的旅游胜地,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瞻仰。但这座著名陵墓的建造过程却充满波折,特别是资金筹措方面更是历经周折。
时间回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举国哀悼。当时北京由段祺瑞执掌,他虽公开承诺要为孙中山举行国葬,但实际上一分钱都不愿出,连人力都不肯调配,最后这个重任落在了江苏政府肩上。
作为孙中山亲手创立的政党,国民党自然要承担起操办后事的责任。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国民党最终敲定了包括陵墓建设在内的全部预算,并着手征集设计方案、选定施工方、规划绿化工程,以及安排将孙中山灵柩从北京运回南京等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在临终前特别嘱咐要安葬在南京紫金山。这不仅因为南京是国民党的政治中心,更因为这里象征着中国革命的发源地。1925年4月,宋庆龄女士携长子孙科与筹委会成员实地考察,最终选定紫金山中茅山坡作为陵址。
建设陵园最大的开支来自土地征用和工程建设。但北京政府再次推诿,将征地工作全权推给江苏方面,要求国民党直接与当地政府对接。最初的规划相当宏大,计划收购紫金山区域所有土地来建造纪念园区,涉及范围包括:
- 江苏省第一造林场1000多亩
- 义农会土地4000多亩
- 周边居民土地1000多亩
国民党提出一个聪明方案:由于造林场和义农会土地属于公有财产,希望江苏政府直接划拨,这样就能省下大笔费用。但这个提议立即遭到强烈反对。
造林场方面据理力争:孙中山先生是全国人民的英雄,理应由全国共同纪念,不应只让江苏一省承担。如果要征用我们的土地,必须按市场价补偿。义农会态度看似温和,实则拖延,表示可以出让墓地用地,但配套公园建设必须等资金到位再说。
夹在北京政府和国民党之间的江苏政府左右为难,最终想出一个折中方案:
1. 将800多亩无争议的荒地先行划拨用于紧急建设
2. 争议较大的造林场和义农会土地暂缓处理
转机出现在1928年1月,随着国民党掌握政权,葬事筹备处成功申请将紫金山林场收归国有,所需绿化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拨款。在国民党政府强力支持下,征地工作终于顺利推进。最终,中山陵用地通过800亩荒地划拨 紫金山土地购买的方式得以解决,为这座伟大陵园的建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