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名将的排名争议,历来流传的三国二十四将排名其实更像民间顺口溜,缺乏严谨依据。无论是参照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颜良、文丑的武力值显然应该排在徐晃、典韦、许褚之前——这三位曹魏猛将实力相当,但颜良文丑都能在二十回合内轻松击败徐晃。
细读《三国演义》的读者们应该记得,许褚投奔曹操前曾与典韦激战一整天未分高下;徐晃归顺前也与许褚大战五十回合打成平手。然而在官渡之战时,徐晃先后单挑颜良、文丑都惨遭败北。当时典韦已死于张绣部下的围攻,许褚虽在战场却不敢应战。可以说颜良文丑当时横扫曹营无敌手,若非关羽不顾刘备安危突然出手,曹操恐怕只能重演对付吕布的战术——派许褚、徐晃、夏侯惇等六将群起围攻了。
值得注意的是,赵云与文丑交手五十回合未能取胜,而关羽却能一刀斩颜良、三合败文丑,这似乎显示关羽的武艺比赵云高出不止一个层次。这就引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关羽在襄樊之战后陷入绝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糜芳、刘封两位皇亲国戚的背叛。刘备为何不派在成都闲居的赵云去协助关羽?是否因为觉得赵云实力不足?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辉煌战绩令人瞩目: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巅峰时期的关羽甚至能与曹操平起平坐,几乎与孙权结为亲家。若非孙权背盟偷袭,关羽很可能在襄樊之战后继续追击,将曹操赶出许都。到那时,关羽是否还甘愿做刘备的部下,恐怕就难说了。
实际上,即使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与刘备的关系也并非表面那么和谐:刘备想收寇封为养子时关羽明确反对;刘备封关羽为前将军时,关羽一度拒绝接受印绶,后来在费诗的再三劝说下才勉强接受。更耐人寻味的是,关羽的汉寿亭侯爵位二十年未变。这究竟是刘备吝啬,还是担心这位二弟不愿改换爵位名称?对比曹魏和东吴,像关羽这样的重臣在主公称帝后至少能晋升为县侯(如张辽、徐晃等)。刘备称帝后,马超、张飞都获得晋升,唯独关羽未被追封,其子孙继承的仍是汉寿亭侯。
很多人认为关羽擅自发动襄樊之战导致刘备诸葛亮袖手旁观,但细究史料会发现,关羽最初其实是被动应战。在禁率七军三万兵马到来前,庞德已随曹仁攻打关羽——初期战事中曹军还占据上风:曹仁攻陷并血洗了归顺关羽的宛城,庞德更是一箭射中关羽前额。
当初鲁肃建议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就是想让刘备与曹操直接对抗,东吴好坐收渔利。事实上,即使关羽不主动出击,曹仁也会攻打荆州。曹操将曹仁和庞德都部署在襄樊前线,本就存心要对付关羽。
刘备未能救援关羽,实属无奈:汉中之战与襄樊之战时间重叠。曹仁攻陷宛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正月,而汉中之战到五月才结束。汉中之战几乎耗尽益州储备,坐镇成都的诸葛亮不得不动员妇女运送军需。刘备势力扩张过快,各处都需要驻守,根本无力支援关羽。因此,刘备对关羽之死只有愧疚而无怨恨,他不给关羽晋升爵位,必定另有隐情。
背叛关羽的是刘备的妻兄糜芳,见死不救的是养子刘封。无论如何,都是刘备亏欠关羽。若当时派赵云、魏延替换糜芳刘封,即使襄樊战事不利,关羽也不至于陷入绝境。
值得注意的是,汉中之战后赵云未获任何爵位,仅任杂号翊军将军,地位不仅低于张飞马超,甚至不及魏延吴懿。这可能与他得罪人有关:益州平定后,有人提议将成都房产田地分给诸将,赵云坚决反对...刘备采纳了他的建议。表面看像是君臣唱双簧,实则让刘备违背了当初攻下益州任将士取用的承诺。赵云断了同僚财路,自然仕途受阻。刘备任益州牧后,原刘璋旧部都获重用,唯独赵云被冷落。
刘备称汉中王次年黄忠去世,魏延获得汉中太守要职,只有赵云一无所获。说刘备为刘禅储备人才显然说不通——赵云的年龄已经不小了。
没有爵位的将领见到有爵位者需行礼,杂号将军地位也低于四征四镇等正式名号。在成都,没有爵位的赵云处境尴尬。若派他回荆州,关羽应该会欢迎——毕竟入川前赵云就担任留营司马,相当于荆州卫戍司令兼公安局长,既负责防务又管治安。
既然赵云已得罪益州将领,让他回荆州可谓三全其美:同僚眼不见为净,赵云免受排挤,关羽多一得力助手。
细读史料,刘备与赵云似乎常唱双簧:孙权妹妹跋扈,就派赵云看管;不想让部下劫掠府库,又让赵云当恶人。赵云的中护军职务(负责全军考核)无论是刘备还是刘禅所封,都注定要得罪人。
襄樊之战时,关羽后方粮草供应不及时,刘封孟达拒绝支援。若赵云仍在荆州担任留营司马,局面定会不同。赵云与关羽私交甚好,对刘备更是忠心耿耿。有他镇守南郡,吕蒙别说白衣渡江,就算强攻也难短期得手。
然而直到关羽败亡,成都方面始终没有有效行动。赵云自汉中之战后销声匿迹,直到夷陵兵败才现身永安布防。这留下一个未解之谜:刘备不派赵云支援关羽,是过于相信关羽的能力,还是认为赵云地位不够,镇不住糜芳、刘封等皇亲国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