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队的指挥体系出现了令人费解的局面。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是徐州剿总上将总司令刘峙,但实际负责前线作战的却是副总司令杜聿明中将。这位前进指挥部主任在战场上遭遇了尴尬处境:当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中将在碾庄被围时,杜聿明先后命令第二兵团邱清泉中将和第十三兵团李弥中将前往救援,却接连遭到拒绝。三位同级别将领互相推诿,上演了一出军衔相同、谁也不服谁的闹剧。这种局面源于蒋介石的用人方式——既然杜聿明也只是中将,邱清泉和李弥自然不愿屈从。
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度相当混乱。上将寥寥无几,中将却多如牛毛,甚至连兵团司令、军长、师长这些不同级别的指挥官都挂着相同的中将军衔。比如胡宗南麾下就出现过中将旅长黄正诚这样的特例。更让杜聿明头疼的是,淮海战场上同时存在两个指挥系统:刘峙的指挥部由参谋长李树正负责,杜聿明的指挥部则由舒适存任参谋长,文强担任副参谋长兼代参谋长。两个参谋班子都有权直接下达命令,前线部队该听谁的,全凭兵团司令一时的心情决定。
军统老将文强的处境同样尴尬。这位曾经的共产党人,担任过军统局北方区区长、东北办事处处长,却在徐州陷入了两难境地。他在回忆录中提到,参谋长舒适存虽然有过给彭德怀当参谋长的经历,但战场表现令人失望,导致杜聿明始终对他心存戒备。最终杜聿明决定让文强接手部分职责,甚至专门致信邀请他出任副总参谋长,主管人事、司法和后勤工作。尽管舒适存有着显赫的红军背景,但其实际表现让杜聿明无法完全信任,这也反映出国民党内部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