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8年8月,北宋延和殿内,一场影响深远的辩论正在上演。司马光与王安石这两位政坛巨擘的激烈交锋,不仅展现了两种治国理念的碰撞,更将决定这个东方帝国的命运走向。
时任翰林学士的司马光神色凝重地进言:启禀陛下,如今国库捉襟见肘,河朔地区又遭逢百年不遇的洪灾。微臣核算发现,今年朝廷收支已出现亏空。依臣之见,是否可暂停宰执大臣的岁赐以解燃眉之急?
王安石闻言轻抚长须,从容回应:司马大人可曾记得唐朝常衮的故事?他为了节省开支连工作餐都免了,结果反被讥为'辞饭不如辞职'。区区岁赐不过九牛一毛,当务之急是要广开财源。
司马光立即反驳:即便常衮有沽名钓誉之嫌,但总好过尸位素餐之辈。为官者当以身作则,自上而下推行节俭之风,这才是治本之策。
哈哈哈!王安石突然大笑,司马公此言差矣!您可知道桑弘羊?他将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生生折腾得所剩无几!
桑弘羊也配称理财能手?司马光拍案而起,真正的理财之道在于'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荒谬!司马光怒目而视,天下财富皆有定数,官取则民失。难道要朝廷与百姓争利不成?
各位看官,您更认同谁的主张?
从现代视角回望,王安石的经济理念确实颇具前瞻性。他主张通过政府调控促进资金流动,这与当代经济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经济发展终究要靠生产力推动。北宋自开国至神宗朝已历百年,原有的生产力红利早已消耗殆尽。因此司马光保守稳健的主张,在当时反而更具现实意义。
神宗时期,北宋国力的巅峰背后暗藏隐忧。真宗朝就存在的冗官冗兵问题,在财政持续增长时尚可掩盖。但到神宗即位时,财政收入停滞不前,而官僚军队规模却持续膨胀,改革已迫在眉睫。
太祖时期的常备军不过十余万,到太宗时增至三四十万,仁宗朝更暴涨至120万之众。这既彰显了北宋前期的富庶,也埋下了隐患。面对财政困境,神宗虽有意裁撤冗员,却又担心引发动荡危及统治,始终举棋不定。
在进退维谷之际,神宗向王安石求教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良方。王安石答道:臣虽不能点石成金,却知钱财流向,更懂生财之道。他主张通过变法从贪官污吏和富商巨贾手中夺回财富。
司马光忧心忡忡地指出:巧取豪夺终有尽时,届时又当如何?王安石则豪迈回应:那时便开疆拓土,以战养国!这番对话尽显其锐意改革的魄力。
王安石的变法犹如一场惊世豪赌,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等新政相继出台。然而急功近利的改革很快弊端丛生,虽然短期内充实了国库,却加重了百姓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1071年,王安石将变法所得尽数投入军备,命王韶西征吐蕃。初期捷报频传,宋军士气大振。但后勤补给不力加之朝堂内斗,最终功败垂成。
永乐城一役的惨败成为转折点。王安石希冀通过外战内改振兴经济的构想彻底破灭。变法最终因后勤保障不足、神宗过度干预军事而宣告失败,留下无尽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