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流传甚广的俗语:三分天下靠孔明,一统江山赖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按照这个说法,虽然诸葛亮忠心辅佐刘备,但只帮助蜀汉占据一方之地,而刘伯温却辅佐朱元璋统一全国,似乎其才能与功绩更胜一筹。
相传刘伯温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精通奇门遁甲之术,更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奇才,其智谋之深远堪称神鬼难测。但令人费解的是,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时,刘伯温仅获封诚意伯。当时共封赏六位公爵、二十八位侯爵、两位伯爵,刘伯温竟位列最末。这究竟是为何?
首要原因在于,刘伯温的真实功绩远不如民间传说那般神奇。在明朝建立过程中,他虽贡献了不少谋略,但功勋并不突出。刘伯温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浙江青田(今温州文成县)人。自幼聪慧过人,后考中进士入仕元朝。《明史》记载他博通经史,无所不读,尤精象纬之学。正是因其精通玄妙的象数谶纬之术,才被时人赵天泽比作诸葛亮,二人也因此被后世神化。
至正二十年(1360年),攻占金华的朱元璋慕名以重金相邀。经孙炎引荐,刘伯温投奔朱元璋,并献上十八条治国方略。当时朱元璋求贤若渴,特设礼贤馆厚待之。当朱元璋询问统一大计时,刘伯温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最后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这一建议为明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但客观来看,刘伯温的贡献远不及徐达、冯胜等冲锋陷阵的将领,也不如李善长等统筹后勤的重臣。他主要担任幕僚角色,因此封伯爵已属合理。
其次,刘伯温资历较浅。他1360年才投奔朱元璋,此前已在元朝为官24年。效力朱元璋不足十年,到洪武四年(1371年)赐归时仅十年有余。作为后来者,其封赏自然不及其他开国元勋。
最后,派系斗争也是重要原因。朱元璋登基后,刘伯温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主张严刑峻法整顿朝纲。这虽树立了威信,却得罪了李善长等淮西集团成员。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多来自朱元璋家乡濠州,而刘伯温代表的浙东派则多来自浙江。在权力斗争中,朱元璋明显偏袒同乡,使刘伯温处境艰难。
正因如此,刘伯温不仅封爵最低,还在次年被迫还乡。更严重的是,淮西派核心人物胡惟庸曾弹劾刘伯温致其被削俸。为避祸,刘伯温进京请罪后滞留南京,最终在服用胡惟庸所赠药物后离奇身亡。可见派系斗争是导致其结局凄凉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刘伯温封爵偏低的原因有三:其一,实际功绩不及传说;其二,投效时间较晚;其三,卷入派系斗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这位传奇谋士在开国功臣中地位不高,最终落得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