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何组建了一支特殊的契丹部队?
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导致禁军规模迅速扩张,巅峰时期达到百万之众。然而,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人数不多,全部由契丹人组成,并且存在了上百年。要知道,北宋前期与契丹(辽国)长期敌对,为何会允许这样一支部队存在?他们又是如何组建的?
一、五代时期的契丹部队
早在五代时期,中原王朝的军队中就已经出现了契丹人的身影。据史料记载,后唐名将王重裔年轻时就在李存勖麾下担任“厅直”,负责统领一支契丹部队。所谓“厅直”,相当于将领的贴身侍卫,通常由精锐骑兵组成,人数在三五十人左右,专门执行关键作战任务。王重裔年纪轻轻就能统领契丹士兵,可见其能力不凡。
不仅皇帝身边有契丹部队,地方藩镇也招募契丹人作战。例如,925年,后唐大将赵德钧被任命为卢龙节度使,镇守幽州长达十余年。在此期间,他组建了一支精锐的契丹骑兵部队,名为“银鞍契丹直”。虽然这支部队仅有三千人,但战斗力极强,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可惜的是,这支精锐最终未能善终,而是被全部坑杀。
二、北宋契丹直的组建
那么,这些“契丹直”部队的成员从何而来?主要有两个来源:
1. 契丹降兵:比如赵德钧的“银鞍契丹直”,主要成员就是投降的契丹士兵。史书记载,契丹人“陆续投奔中原,被分散到各军,其中最强悍的被编入契丹直”。赵德钧长期与契丹作战,许多契丹士兵因各种原因归顺,最终被整编成军。
2. 契丹战俘:在与契丹的战争中,部分被俘获的契丹士兵也被编入契丹直,成为中原王朝的军事力量。
五代末期,契丹直一度被废除,直到北宋建立后才重新恢复。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不断有契丹人归附。969年,契丹贵族舍利、于鲁等十六个部落归顺北宋。次年,赵匡胤下令“重新设立契丹直,安置归附的辽人”。不过,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曾废除这支部队,直到979年才恢复,主要用于安置新归降的契丹士兵。
三、契丹直的百年兴衰
北宋契丹直的规模并不大,史书记载共有三个“指挥”。按照北宋禁军的编制,每指挥约五百人,因此契丹直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五百人。这支部队并未集中驻扎,而是分散在咸平县、许州和寿州三地。这种安排表明,尽管契丹直被纳入禁军体系,但朝廷对他们仍保持一定戒心,并未完全信任。
到了宋神宗时期,朝廷推行军事改革,契丹直被并入“神骑军”,最终被废除。这支存在百余年的特殊部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1. 军事改革的需要:宋神宗为增强军力,对禁军进行大规模整编,契丹直因规模较小而被裁撤。
2. 时代背景变化:自“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长期和平,契丹人归附北宋的情况大幅减少,原有的契丹士兵也逐渐汉化。因此,契丹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最终被裁撤。
这支由契丹人组成的特殊部队,见证了北宋与辽国关系的变迁,也反映了古代军事制度的灵活性。尽管他们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仍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