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海风
编 | 阿荣
1372年三月,正值明朝洪武四年,一场不同寻常的科举殿试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数百名通过层层选拔的举子齐聚南京城,他们或紧张地整理衣冠,或反复默诵经典,都在等待那个决定命运的时刻——皇帝亲自出题的殿试。这是大明开国以来的第二次科举,所有人都期待着能在金銮殿上一展才华。
当朱元璋龙行虎步踏入奉天殿时,整个大殿顿时鸦雀无声。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皇帝并未如常命人宣读策论题目,而是示意侍卫抬上三个竹筐。待筐盖揭开,众人惊讶地发现里面装的竟是三堆稻谷。朱元璋环视众人,郑重宣布:今日不考文章,不论经义,只需辨别这三筐稻谷的产地优劣,并说明缘由。
这一出人意料的考题让满朝哗然。考生们面面相觑,有的甚至额头冒汗;朝中大臣也神色各异,交头接耳。站在百官之首的宰相刘伯温却面色凝重,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场看似简单的考试背后,恐怕暗藏杀机。
为何一代开国之君要在科举大典上出此怪题?刘伯温又为何预见到这将是一场腥风血雨?一切都要从朱元璋的治国理念说起。
科举之弊
史家素有得国之正,唯汉与明之说,认为汉明两朝得天下最为光明正大。究其原因,在于这两朝的创立者都是白手起家,深知民间疾苦,故而格外重视民生。
朱元璋的成长经历堪称传奇。他放过牛、讨过饭、当过和尚,最终在元末乱世中投身红巾军,经过十余年征战,终成一代开国帝王。正是这样的出身,让他对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明史》记载他常对臣子说:朕本布衣,深知民间疾苦。
登基后的朱元璋事必躬亲,尤其重视官员选拔。他在位期间创立国子监,恢复科举,就是想为天下英才开辟仕途。但很快他就发现,传统的科举制度存在严重弊端——过分注重辞藻华丽,却忽视实际才干。
《明史·选举志》中记载了朱元璋的感叹:今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甚寡。意思是说科举选出的多是纸上谈兵的年轻人,缺乏实干能力。这种状况让出身行伍的朱元璋深感忧虑。
稻谷试才
让我们回到那场特殊的殿试现场。当三筐稻谷摆上金阶时,细看便能发现明显差异:第一筐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第二筐良莠不齐,偶见霉变;第三筐则干瘪灰暗,杂草丛生。
刘伯温见状,心中已然明了:这分明是要借题发挥,整顿吏治。果然,当考生们开始作答时,表现令人失望。有人夸夸其谈农书典籍,有人猜测圣意曲意逢迎,更有人连稻谷都认不全。
朱元璋不动声色地走到筐前,亲自解说:第一筐产自湖广,印证'湖广熟,天下足';第二筐取自太仓,已有霉变之象;第三筐竟是军粮,如此劣质!每说一句,语气就严厉一分。
在场的官员们这才恍然大悟:皇帝是在借稻谷之题,揭露三大隐患——地方治理、中央仓储、军队后勤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刘伯温暗自叹息,知道一场大清洗在所难免。
殿试结束后,朱元璋立即采取雷霆手段:嘉奖清廉的地方官,处决贪腐的仓官,严惩克扣军粮的军需官。这场稻谷殿试不仅惩治了贪官污吏,更给所有读书人上了生动一课:为官者若不知民生疾苦,纵有满腹经纶也是枉然。
科举革新
经此一事,朱元璋决心改革科举。他与刘伯温多次商议,最终决定暂停科举,转而推行荐举制,要求地方官举荐实干人才。同时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注重农政、经济等实用学科。
直到洪武三十年重启科举时,朱元璋又创新性地实行分榜取士:南方士子文采较好,就单设南榜;北方因战乱凋敝,专设北榜录取。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既保证了公平,又兼顾了实际。
此外,朱元璋还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新科及第者需从基层做起,定期提交施政报告;重要职位必须通过实务考核。这些创新举措,都体现了他务实求才的用人理念。
历史启示
这场别开生面的殿试,展现了朱元璋独特的治国智慧。他从三筐稻谷中,看出了粮食安全、吏治清明、军队建设等治国要务。其核心思想至今仍具启示:选拔人才必须注重实际能力,治国理政必须心系百姓。
如今时移世易,但为政之道亘古不变。朱元璋用稻谷出的这道考题,值得所有为政者深思。只有真正了解民间疾苦,才能选出德才兼备的好官;只有持续整顿吏治,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这或许就是这场六百年前的殿试,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