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是清朝能够入主中原的第一功臣。
在清太宗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意外坠马身亡之前,多尔衮名义上是清朝的摄政王,实际上就是清朝没有名分的皇帝。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多尔衮还有一个同母哥哥阿济格和一个同母弟弟多铎。
在他们的父亲努尔哈赤刚去世的时候,多尔衮是同母三兄弟当中最不起眼、实力也最弱的。
很多人都以为皇太极抢了多尔衮的汗王之位,所以要打压多尔衮。
但实际上多尔衮能从同母三兄弟当中脱颖而出,并在皇太极死后拥有争夺皇位的资格,离不开皇太极的力捧。
皇太极力捧多尔衮,一方面是多尔衮本人的确聪明能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挑拨多尔衮同母三个关系。
他在分化这三兄弟的过程中,尽显帝王心术。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了清朝大名鼎鼎的八旗。
在后金及清初时期,八旗旗主的权力非常大,不仅在朝政上的话语权极高,还在分战利品的时候占尽优势。
八旗的基本单位是牛录。但每个旗的牛录数并不一致,每个旗主也不一定掌控了旗下所有的牛录。
总的来说,在后金和清初,八旗旗主地位超然,而在同样是旗主的情况下,手下牛录越多的旗主话语权越强、拳头越大。
努尔哈赤晚年把八旗其余六旗都分给了各子侄统领,他自己只亲领两黄旗,总共60个牛录。
而后他又把这60个牛录一分为四。
多尔衮的同母兄阿济格及多尔衮本人各分得正黄旗的15个牛录,但阿济格是正黄旗的旗主,多尔衮只是阿济格麾下一个小旗主。
多尔衮的同母弟多铎则分得镶黄旗的15个牛录。
努尔哈赤还留下遗诏,自己去世之后剩下的15个镶黄旗全留给多铎,镶黄旗旗主之位也留给多铎。
也就是说多尔衮同母三兄弟当中,多尔衮的待遇最差、地位最低。
只有他一个人不是旗主,手下的牛录也偏少。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极继承了汗王之位。
但他不是努尔哈赤钦定的继承人,而是由各大贝勒推举上位的。
为此他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他名义上是汗王,但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都和他共同南面而坐,都有着和他差不多的话语权。
其中代善是正红旗旗主,阿敏是镶蓝旗旗主,莽古尔泰是正蓝旗旗主。
这让皇太极非常难受。
他即位之初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树立声望并集权。
他把目光投向了多尔衮三兄弟。
在努尔哈赤的安排下,多尔衮三兄弟拥有八旗当中实力最强的两黄旗。
皇太极继位之后,以后金崇尚黄色为理由,把多尔衮三兄弟的两黄旗的旗帜换成了两白旗,但旗下的人马没变。
两白旗依然是八旗当中最强大的。
皇太极意识到,一方面,多尔衮三兄弟能成为他抗衡几个大贝勒的左膀右臂,另一方面,一旦他们联合在一起,也会对他的地位造成冲击。
如何充分利用并制衡多尔衮三兄弟,是皇太极面临的巨大考验。
多尔衮三兄弟当中年纪最大的是多尔衮的同母兄阿济格。
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他已经21岁了,是镶白旗旗主,且上过战场,表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
但他从小被努尔哈赤宠坏了,性格莽撞粗暴,十分不好控制。
皇太极对阿济格的定位是:可以重用,但重用的同时必须打压,不能让他飘。
而多尔衮的同母弟多铎只有13岁。
他是努尔哈赤晚年最宠爱的儿子,性格娇纵跋扈,且手握八旗当中实力最强大的正白旗共30个牛录。
不过好在他年纪尚小,闹不出什么事来。
皇太极对多铎的定位是:暂时先捧着哄着,至于以后如何,就要看他长成什么样了。
而当时的多尔衮15岁。
他是三兄弟当中实力最弱、也最不起眼的,但也是三兄弟当中最爱读书、最聪明能干的。
皇太极对多尔衮的定位是:可以力捧重用,如果把他捧成三兄弟当中地位最高的,他将来必然感激自己,且他也是分化三兄弟的绝佳突破口。
于是在努尔哈赤去世两年后的天聪二年,皇太极对多尔衮三兄弟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讨伐蒙古的多罗特部的时候,把17岁的多尔衮和15岁的多铎带上了。
第一次上战场的兄弟二人表现不错。
皇太极很高兴,给多尔衮赐号墨尔根戴青,意思是聪明的,给多铎赐号额尔克楚呼尔,意思是雄壮的。
当时后金的贝勒们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没有特定封号,例如皇太极的长兄代善就只根据排行叫大贝勒,莽古尔泰叫三贝勒
皇太极给多尔衮和多铎的这两个封号,相当于是向八旗和贝勒们表示,这两个弟弟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不一般。
相比之下,23岁的阿济格已经上战场多年,立下不少战功,却依然没有特殊的封号。
皇太极很明显是在刻意拉拢和抬高这两个年少的弟弟,同时不动声色地削弱阿济格在同母三兄弟当中的地位。
第二件事是削了阿济格的旗主之位。
就在多尔衮和多铎获得封号的当月月底,阿济格给多铎说了一门亲事。
当时多铎15岁了,已经到了成亲的年龄。
他父母皆已去世,阿济格是同父同母的三兄弟当中年纪最大的。
阿济格给多铎说亲,理所当然。
而说亲的对象是他们舅舅的女儿,也就是多铎的表姐妹。
这一门亲上加亲的婚事,怎么看都挑不出毛病来。
皇太极却借机发作,怒斥阿济格违反贝勒们说亲必须先禀告汗王的规定。
这件事放别人身上,顶多就是怒斥或者罚点东西。
可是放阿济格身上,皇太极直接削了他的镶白旗旗主之位,转而把多尔衮提拔成了镶白旗旗主。
皇太极这一出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一来,年纪小且懂得审时度势的多尔衮,比打仗勇猛但性情粗暴的阿济格好控制多了。
二来,多尔衮本是同母三兄弟当中最弱势的,皇太极这一提拔让他反超了兄长阿济格,他必然对皇太极感激涕零。
三来,挑拨了多尔衮和同母兄阿济格的关系,让他们兄弟无法拧成一条绳。
毕竟多尔衮三兄弟的两白旗实力太强大了。
如果利用得当,可以用来对抗皇太极那几个和他一起南面而坐的兄长。
但如果让他们兄弟三人拧成一条绳一致对外,皇太极可就要难受了。
在往后的日子里,皇太极没少用这种踩一捧一挑拨离间的方式。
例如皇太极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之后,规定最高的宗室爵位为亲王。
年仅22岁,战功远远不如阿济格的多铎都封为了豫亲王,30岁的阿济格却只是一个郡王,屈居于两个同母弟弟之下。
也是在皇太极的不断分化之下,年纪最大、本该作为主心骨的阿济格,和两个弟弟的关系都不好。
多年后多铎去世之后,他怒斥多铎军功注水;多尔衮去世当天,他还在娶美貌小妾,不愿意去给多尔衮哭丧。
随着年纪较小的多尔衮和多铎逐渐长大,他们的不同也愈发凸显。
多尔衮体质较弱,从小在同母三兄弟当中也不怎么显眼,却是比较热爱读书,肯动脑子的。
对皇太极表现得也比较驯服。
皇太极非常喜欢他,多次重用他,给他独当一面的机会。
皇太极称帝并首封六个亲王的时候,多尔衮的排位便已经仅次于他们的异母兄长、有清初第一亲王之称的礼亲王代善。
而多铎从小就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儿子,年仅13岁就成为了八旗当中最强大的正白旗旗主,手握整整30个牛录。
八旗当中一些比较小的旗,甚至都不到15个牛录。
努尔哈赤的私人财产,也基本上留给了多铎。
例如努尔哈赤生前有几箱精美绸缎,在当时的后金属于用银子也买不到的奢侈品。
这几箱绸缎全留给了多铎,让皇太极念念不忘很久。
这也养成了多铎骄纵跋扈的性格。
多铎总爱和皇太极对着干。
皇太极带他出去打仗的时候,他不耐烦地想要早点回去。
打仗的过程中,没少浑水摸鱼和虚报战功。
皇太极不喜欢什么人,他就上赶着去结交什么人。
还曾在新年贺礼当中,送了皇太极一匹瘸着的马,只为膈应皇太极。
皇太极对这个异母的幼弟气得牙痒痒。
可是多铎手握八旗当中实力最雄厚的正白旗,皇太极又还得倚重他。
所以皇太极对多铎的策略是先捧后压。
在多铎只有22岁、还没立过什么大功的时候,就封多铎为亲王。
与此同时,多铎那战功赫赫的同母哥哥阿济格仅仅是郡王。
可是没过几年,皇太极又以多铎打了个小败仗,损失了几十人为由,对多铎进行了清算,历数他多年来大大小小的罪名。
把多铎连降两级贬为了贝勒。
还罚了多铎1/3的牛录。
这些牛录自然是分给了多尔衮。
皇太极借此既打压了多铎,又挑拨了多尔衮和多多多铎的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皇太极罚走了多铎的牛录,要给多尔衮,而不是自己收了用呢?
这是因为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规定,八旗旗主即便犯错,被剥夺牛录,他们的牛录也不能随便分配,而只能交给血缘关系最近的人。
所以多铎被罚的牛录自然要么给多尔衮,要么给阿济格。
皇太极的选择自然是给多尔衮了。
皇太极此举也成功挑拨了多尔衮和多铎的兄弟关系。
后来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想要抢皇位,多铎给他捣了不少乱。
在皇太极的有意制衡与分化之下,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这同母三兄弟,明明手握实力雄厚的两白旗,却从来没有拧成一股过。
皇太极对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在同母三兄弟的分化效果是非常好的。
在皇太极在位期间,阿济格虽然性情粗暴,经常闯祸,但总体而言,皇太极指东他打东,皇太极指西他打西。
多铎虽然骄纵跋扈,经常膈应皇太极,但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多尔衮则是皇太极最忠诚能干的弟弟,屡次立下战功。
多尔衮当然也被皇太极敲打过。围困松锦的时候他因为松懈而被皇太极贬为郡王,可是松锦之战一结束,他又重新晋升为亲王。
这也是为什么皇太极去世之后,同母三兄弟当中,唯有多尔衮能够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皇位。
毕竟他是三兄弟当中唯一的亲王,也一直是三兄弟当中名声最好、威望最高的。
以皇太极去世时的那个局势,如果他们三兄弟拧成一条绳,皇位争夺战会出什么乱子还不一定呢。
但是多尔衮争夺皇位的时候,阿济格和多铎都不是真心支持他。
等到多尔衮当了摄政王,这三兄弟固然关系比皇太极时期好多了,但也不是什么坚不可摧的盟友。
这也是多尔衮始终没有篡位的原因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皇太极对多尔衮三兄弟的分化和制衡是非常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