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眼中,朝鲜既熟悉又陌生。虽然两国有着相似的意识形态,但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开放姿态不同,朝鲜长期保持着相对封闭的状态,对外交流十分有限。
然而,当你走进咸镜南道咸兴市的兴南化肥厂时,这种距离感会瞬间消失。在这里,一尊铜像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中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塑像。铜像前常年摆放着朝鲜人民敬献的鲜花,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看似独立自主、对外界态度强硬的国度,竟为一位中国领导人专门建立了纪念铜像。更让人意外的是,在朝鲜享有如此殊荣的中国人还有两位。
1950年,东亚局势风云变幻。刚刚迎来和平的中国和朝鲜,同时面临严峻考验。这场考验将决定这两个新生国家能否继续生存发展。考验的核心问题很明确:如何应对美国对朝鲜半岛统一的干涉和侵略。当时的美国作为二战主要战胜国,国力强盛,国际影响力巨大。当朝鲜为实现半岛统一进攻韩国时,美国视此举为对其权威的挑战,立即作出强烈反应。
1950年9月,在麦克阿瑟指挥下,美国联合15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发动仁川登陆,正式介入朝鲜战争。装备精良的美军让原本占据优势的朝鲜人民军措手不及,战局迅速逆转。消息传到中国,党中央面临重大抉择:是否出兵援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
在激烈的讨论中,毛泽东主席力排众议,坚定地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毛主席敏锐地看穿了美国的真实意图:借朝鲜问题遏制中国。他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方针,主张将敌人阻挡在国门之外,为和平建设争取空间。
战局发展印证了毛主席的预见。仁川登陆后不久,美军战机就飞抵中朝边境,在丹东投下炸弹。尽管美方辩称是误炸,但其挑衅意图昭然若揭。美国显然在试探新中国的底线,但这次他们打错了算盘。
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将入朝部队命名为志愿军,既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朝鲜的支持,又照顾了朝鲜人民的民族感情。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对朝鲜人民来说,志愿军的到来如同天降神兵,帮助他们抵御美军进攻。志愿军不仅英勇作战,还积极参与朝鲜战后重建,涌现出罗盛教等国际主义战士,让人民子弟兵的精神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
朝鲜人民深深铭记毛主席的恩情,将他的事迹写入教科书,并建立铜像永久纪念。在东平壤第一中学,还专门设立了毛泽东班,让这份感激之情代代相传。
如果说毛主席是运筹帷幄的统帅,那么彭德怀元帅就是冲锋陷阵的将才。最初毛主席考虑由粟裕或林彪担任志愿军司令,但粟裕因伤无法胜任,林彪则对出兵持保留意见。最终,这个重任落在了彭德怀肩上。彭老总临危受命,同时担任志愿军总司令和政委,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彭德怀指挥下,志愿军通过五次战役,特别是长津湖、上甘岭等著名战役,将美军赶回三八线以南。朝鲜政府授予彭德怀朝鲜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为他建立铜像,将功绩载入教科书。
至于周总理,他对朝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国家建设方面。兴南化肥厂是朝鲜最大的化肥厂,朝鲜战争期间曾为志愿军生产军需物资。1958年周总理访朝时专程视察该厂,并发表《中朝战斗友谊万古长青》的演讲。1961年,在周总理推动下,《中朝友好互助条约》签订,两国建立起同志加兄弟的特殊关系。周总理逝世后,金日成亲自指示在兴南化肥厂建立他的铜像,以纪念这位为中朝友谊作出卓越贡献的伟人。
朝鲜人民用铜像、教科书等方式,永远铭记毛主席、彭老总和周总理的功绩。这三位伟人的光辉事迹,不仅镌刻在中国历史上,也永远留存在朝鲜人民和世界反帝斗争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