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日本代表在9月2日签署投降书,当时的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并于1946年把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正式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
3.1952年:中国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成立大会在吉林省延吉市举行。
4.1959年:人民大会堂主体工程完工。
5.1990年:我国第二颗“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
6.1992年:应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邀请,由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7家新闻单位记者组成的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启程。这是海峡两岸分隔43年后,大陆记者首次正式组团赴台湾采访。
7.1995年:首都各界举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
8.200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在平壤举行会谈。
9.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土库曼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10.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
1.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条约》,美国独立战争正式结束。
2.1866年: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在日内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
3.1883年:俄国著名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逝世,其代表作有《父与子》、《猎人笔记》等。
4.1943年:意大利王国政府与盟军签署停战协定,宣布退出战争,标志着柏林-罗马轴心的解体。
5.1953年: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6.1969年:越南劳动党创始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逝世。
7.1981年:《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正式生效。中国在1980年签署和批准了该公约。
8.2004年:俄罗斯特种部队发动行动,解救被车臣恐怖分子扣押在北奥塞梯别斯兰市第一中学的大批人质。
9.2016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美国《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与中国在同日交存)。
在历史的漫长星河中,有些日子注定如明珠般璀璨。1783年9月3日,法国巴黎的德约克酒店(现巴黎雅各布街56号),一场持续数年的腥风血雨终于在这一天被墨水和纸张抚平。英美代表在此签署《巴黎条约》,正式为美国独立战争画上句号。这一刻,北美十三州挣脱殖民枷锁,以“美利坚合众国”之名屹立于世界舞台。
故事需从更早的硝烟讲起。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点燃了北美殖民地的反抗之火。八年浴血,乔治·华盛顿率领大陆军,以弱抗强,周旋于日不落帝国的精锐之师。战局的关键转折发生在1781年——英将康华利在约克镇投降,北美战事基本奠定胜局。但战争的结束,远不止于战场上的胜负,更考验着谈判桌上的智慧与谋略。
1782年4月,和平谈判悄然启动。美国代表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与约翰·杰伊,面对的是精于外交的欧洲对手。起初,盟友法国与西班牙各有盘算:法国疲于战争,西班牙则执着于争夺直布罗陀。甚至有人提议将北美领土分割限制,试图将美国困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但美国代表敏锐洞察到欧洲国家间的矛盾,毅然选择撇开法国与西班牙,直接与英国密谈。
这一决策背后,是英国首相谢尔伯恩勋爵的深远考量。他愿以“慷慨”条款换取和平,只因看中了这个新生国家未来的贸易潜力。英国不仅承认美国独立,更将密西西比河以东、加拿大以南广袤土地划归美国,几乎与今日美国东北边界无异。此外,美国还获得了加拿大沿海的捕鱼权。这份条约,被誉为“以和平换未来”的典范,就连法国外书后来也感叹:“英国人购买和平,而非制造和平”。
1783年9月3日,条约正式签署。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代表戴维·哈特利,与美国代表亚当斯、富兰克林、杰伊共同落笔。条约明文写道:“英国承认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纽约等十三州为自由、主权和独立之国家”——一句承认,重逾千钧。
但条约的生效仍需时间。直至1784年1月14日,美国邦联会议批准条约;同年4月9日英国跟进,5月12日各方在巴黎交换批准文书,条约才真正生效。然而纸面上的和平并非一蹴而就:英国迟迟未撤出北美要塞,美国各州也对归还效忠派财产一事争执不休。这些遗留问题,需待1794年《杰伊条约》才进一步解决。
回望历史,《巴黎条约》不仅是战争的终点,更是国际秩序新篇的开启。美国独立战争被誉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其胜利鼓舞了法国大革命与拉美解放运动,重塑了18世纪的世界格局。而巴黎那一日的笔尖轻触,终让星条旗得以自由飘扬——历史潮声轰隆,皆始于片刻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