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朝礼部尚书顾八代在家中离世。这位曾经位高权重、叱咤朝堂的重臣,最终却落得家徒四壁,子女们穷到连棺木都置办不起,只能草草安葬。古人素来讲究“厚葬以尽孝”,尤其对于朝廷六部长官这样的高官,更应体面告别。然而顾八代的结局,却如此凄凉,放眼古今,恐怕少有能与之相比的例子。
顾八代,字文起,原本姓伊尔根觉罗,出身满洲镶黄旗。他的家族世代效忠清廷,祖父顾乔、父亲顾纳禅先后辅佐清太祖与清太宗,因屡立战功而受到重用。顾纳禅获封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和珅家族后来世袭的也是这一品级),其去世后,顾八代顺理成章承袭此职。作为八旗子弟,顾八代本就享有良好的起点和优渥的生活条件。康熙十四年(1675年),为了检验八旗官员的学问与才能,朝廷特设了一场专门的考核。顾八代凭借扎实的学识脱颖而出,拔得头筹,被誉为“八旗状元”。不久,他被康熙擢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成为皇帝身边的读书侍从,随后官运亨通,历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成为六部尚书之一。
然而,顾八代并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官员。他为人清廉,性格刚直,不愿妥协于权势,凡事坚持原则,不讲情面。康熙宽厚仁慈的治世风格,客观上助长了官场潜规则的盛行。但顾八代却与之格格不入,常常直言不讳,即便是皇帝,他也敢直面提出异议。他自称“孤臣”,不合群、不逢迎,自然在官场上树敌无数。能容得下这样性格的皇帝不多,而历史巧合的是,他偏偏遇上了一个脾性相近的学生——日后登基的雍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顾八代奉旨入宫,在尚书房担任皇子们的师傅。虽然他在讲学时不改执拗之性,不为多数皇子所喜,但唯独皇四子胤禛(雍正)对他心生敬重。师徒二人情谊深厚,顾八代刚正的性格与治事方式,对胤禛影响极大。可以说,成年后的雍正几乎是“皇帝版的顾八代”。雍正登基后铁面无私、刻苦勤政,很大程度上源于顾八代的熏陶。
顾八代不仅“犟”,还带有浓重的江湖气。满洲人尚武重义,他在官场中却常常以江湖兄长的姿态待人。朋友有难,他总是两肋插刀,颇有大侠风范。然而,这种行事作风与“帝师”的身份并不相称。皇帝希望他培养出能治理天下的储君,而不是一群讲义气的江湖豪杰。终于在康熙三十二年,皇帝以其“为人不顾体面,不宜留任部院”为由,将他罢官。失去官职的顾八代,没有积蓄财富,又不善经营,赋闲后只能在清贫与失意中度日。
直到去世时,顾八代依然困顿潦倒。彼时雍正尚未登基,仅以皇子的身份,想替老师申请抚恤,但康熙年老多病,此事一直搁置。得知老师连葬礼都无力承担,胤禛便自掏腰包,亲自操办后事,并在葬礼上哭祭,亲手奉上十篇祭文,痛哭流涕。这种深厚的师生情谊,令人动容。或许,那一刻,孤傲的皇四子终于找到了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雍正即位后,对顾八代的情谊始终未变。雍正四年,他追封顾八代为太傅,赐谥号“文端”,并恢复其生前最高官职礼部尚书。雍正十年,又赐其后人白银一万两,以解家境困顿之难。素来以“冷酷无情”著称的雍正,唯独在面对恩师时展现出罕见的人情味,可见两人感情之深。
顾八代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清廉正直的性格既成就了他,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不朽的名声,也让他在现实中失去了功名与财富。但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份正直与坚毅传承给了雍正,进而影响了整个大清帝国的命运。可以说,没有顾八代,便不会有雍正铁血治世,也就难有康乾盛世的最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