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善是大清初期维持内部稳定最得力的支柱。努尔哈赤去世后,他仍身居大贝勒的位置,承担起安定后继局面的重任。若非他具备高明的洞察力与稳健的判断,几个手握重兵的弟兄很可能在权力真空中相互对抗,演变成生死之争。这并非努尔哈赤所愿,也不是代善愿见的局面,因此他在权力格局中的位置显得格外关键。
在经过对兄弟们兵权分布的全面权衡后,代善提出拥立皇太极的主张。原因很简单:皇太极的兵权相对薄弱,若他登基,其余手握重兵的兄弟就可被邃密地安排为辅政贝勒,与皇太极共同治理天下。消息传开,众人果然如他所料般支持皇太极登基。此举也被历史证明是在当时情势下较为稳妥的选择。只是没过多久,皇太极突然驾崩,大清尚未真正拿下天下,稳定内部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然而皇太极的去世也遗留下一道艰难的继位难题,差点再度引发宗亲之间的纷争。
这次的局面再度呈现出类似的矛盾,豪格和多尔衮各自拥有拥护者。幸好代善仍然在世,并再次扮演了大清王朝定策的核心角色。当时宗室之间争论不休,究竟该立谁为帝才最为妥当。多铎本想立多尔衮,但多尔衮的决心似乎并不坚定。多铎见此,情绪一时冲动,直言道:“如果你不愿意,那就让我来,太祖遗诏在我手中。”这番话使局势更加紧张。
多尔衮听了不禁有些怒意,他回击道:“太祖遗诏并不仅仅属于你一个人!还有豪格。”他在言语中将豪格也一并提及,暗示如果让多尔衮上位,豪格就没有活路;若让豪格当帝,反倒会让多尔衮感到被架空。代善站在一旁,心思如同清晰的镜面,看来他早就料到这两人之间的拉扯和张力。他明白,豪格并不弱,而多尔衮则更具野心与权势欲望;若让豪格登基,多尔衮极有可能发动叛乱;如果让多尔衮登基,豪格的势力就会被削弱至无路可走。
为平衡彼此的势力,代善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案:在皇太极的幼子中选取一位为帝,由多尔衮担任摄政。这样既能保障豪格的地位,又能满足多尔衮对权力的渴望,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于是他提出:在皇太极的幼子中择一人立为帝,让多尔衮共同辅佐治理。此计得到广泛认同,众人纷纷表示同意。
不过,这个计划并非没有阻力。代善的二儿子硕托以及孙子阿达礼对此持不同意见,暗地里暗中游说大臣,试图密谋拥立多尔衮为帝。得知此事后,代善果断出手,惩治这对儿子与孙子,予以驱逐出境,藉以维护国政的稳定与纪律,警告潜在的反叛分子切莫再以国事为棋。
代善以大义灭亲之举,向朝野传达了强烈信号:任何试图扰乱顺治王朝稳定的人,都将遭到家族与国家层面的严厉惩戒。作为宗族的纽带与君臣之间的支柱,他在处理家族与国政的关系时,以冷静果断著称,战功卓著的军事才能让人印象深刻,仿佛铁面无私的将领。去世多年后,他被乾隆追封为铁帽子王,谥号“烈”,并列入太庙享祀,以示后世的尊崇与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