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晚清中兴名臣的传奇人生与历史地位
在中国近代史上,左宗棠堪称晚清政府的擎天玉柱,为维系清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最令人称道的是,这位铁血统帅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率领大军西征,最终彻底击溃了盘踞新疆长达13年之久的阿古柏侵略势力,成功收复了这片占中国六分之一领土的广袤疆域。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如果没有左宗棠力排众议、毅然西征的壮举,新疆这片沃土很可能就会永远脱离中国的版图,其历史命运将完全改写。
作为一代名将,左宗棠亲手创建了以骁勇善战著称的楚军,这支劲旅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屡建奇功。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先后担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要职,成为清廷倚重的封疆大吏。晚年时更两度入主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这一中枢要职,其政治地位达到巅峰。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功勋卓著,左宗棠在世人印象中始终只是一个地方实力派人物,与权倾朝野的李鸿章相比,似乎总差着一个档次。这其中究竟有何缘由?
说到李鸿章,这位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创建的淮军势力可谓如日中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李鸿章获封一等肃毅伯,获赐双眼花翎的殊荣;而左宗棠仅得二等恪靖伯的封号。虽然后来因收复新疆之功晋封为二等恪靖侯,但左宗棠两次入主中枢的时间都极为短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左宗棠刚正不阿的性格使然他既不屑贪污受贿,也不愿同流合污,这种特立独行的作风导致他与朝中同僚格格不入,矛盾不断;其二,他更习惯在地方施展抱负,第一次入京后很快就被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第二次则因中法战争爆发,不得不赶赴西南督办闽海军务,力挽狂澜。
再来看左宗棠一手打造的楚军。这支劲旅在太平天国时期威名远扬,但战后却遭到大规模裁撤。左宗棠离开老部队时,大部分楚军将士被留在闽浙地区,由老部下杨昌濬统辖,他只带了少量精锐奔赴陕甘。因此后来收复新疆的部队中,楚军仅占一部分。待左宗棠奉召回京后,又有一批楚军留在了西北驻防。更令人唏嘘的是,许多楚军将领的结局颇为悲惨:杨昌濬因轰动一时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被革职回乡,后来全赖左宗棠力保才得以复出;中法战争后,王德榜、刘璈等将领更遭李鸿章、刘铭传等人构陷,险些丧命。
纵观左宗棠的仕途生涯,这位清官典范始终保持着清廉自守的本色。他既不蓄养私兵,也不聚敛钱财,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临终之时,几乎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值钱的遗产,居住的宅邸仍是旧居,已然显得破败不堪。这种清贫守节的高尚品格,与同时期的李鸿章形成鲜明对比。
李鸿章不仅牢牢掌控着淮军这支劲旅,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又立即投入剿灭捻军的战斗,随后更负责从天津到上海、吴淞数千里海防要地的防务。凭借淮军势力,他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来又创建北洋海军,成为晚清政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由于身兼数职且长期执掌中枢,李鸿章参与了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谈判与签订,其政治影响力自然远非一般封疆大吏可比。毕竟在晚清时期,像左宗棠这样的封疆大吏并不在少数,但能够左右朝政如李鸿章者,却是凤毛麟角。
左宗棠与李鸿章这两位晚清重臣的不同际遇,深刻反映了当时清廷内部复杂的权力格局。左宗棠虽功勋盖世,却因刚直不阿而难以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中长期立足;李鸿章则凭借圆滑的政治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后盾,成为清廷不得不倚重的实权人物。这种差异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折射出晚清政治生态的某些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