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道理。可是在三国鼎立的关键时刻,这一简单的道理却没有被曹魏真正利用起来。自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兴师伐吴,到公元222年8月夷陵大败身亡,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蜀汉与东吴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对抗。然而奇怪的是,作为当时实力最强、疆域最广的曹魏,并没有趁机出兵夹击,反而在北方冷眼旁观。人们不禁要问:此时的曹丕究竟在想什么?
回溯历史,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朝,正式结束了东汉四百余年的国祚。次年,即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建立蜀汉王朝。称帝之后的刘备气势正盛,便以“为关羽报仇”与“收复荆州”为名,倾全国之力伐吴。自221年7月起,蜀汉与东吴激烈交战,直至次年秋天才以夷陵大败告终。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时间内,曹丕始终未曾出兵,直到222年10月才象征性地伐吴,结果因疫病而不得不班师。
实际上,曹魏内部曾有过一番深刻的讨论。刘晔是其中最具远见的谋臣。曹丕称帝不久,便向群臣询问刘备是否会因关羽之死而兴兵伐吴。多数大臣认为刘备国力有限,又失去了关羽这样的名将,国内忧患不断,不可能轻启战端。然而刘晔却断言刘备必然出兵。他认为刘备与关羽感情深厚,既要为兄弟报仇,又要通过出兵重振威望。事实很快印证了他的判断——刘备果然举国伐吴,发动了震动天下的夷陵之战。
当孙权为应对刘备的来势汹汹,向曹魏称藩求援时,朝堂上许多人以为这是吴国彻底臣服,纷纷称贺。但刘晔却一眼看穿:孙权此举不过是权宜之计,为的是暂时稳住曹魏,避免魏军出兵,同时借机牵制刘备。刘晔随即进谏,认为这是魏国的天赐良机。他指出,天下已成三分之势,魏国占有八成之地,而吴蜀互为犄角之势。如今他们自相残杀,正是上天要灭亡他们的信号。若魏国立即出兵江东,吴国顷刻可灭,继而蜀汉孤立无援,自然难以长久。
然而曹丕却未能把握这一机会。他坚持认为孙权既然称臣,就不宜背信而伐之,否则会使天下诸侯对魏国失去信心。甚至提出不如趁机转而进攻蜀汉。刘晔闻之急谏,强调吴国地近而蜀汉遥远,若攻蜀则刘备必然撤军,反而无法得利;但若伐吴,则刘备不会退缩,而会与魏军一同夹击孙权。只可惜曹丕并未采纳,坐失良机。
后世史家普遍感慨,如果此时曹操仍在世,定会果断出兵,绝不会错过此一举灭吴的契机。曹丕与其父相比,最大的不足便在于缺乏把握时机的果敢。有人讥讽他说“不愿攻打称臣之国”实在过于天真。然而也不能忽略曹丕的顾虑:一方面魏国确实缺乏充分准备,因为多数人原本判断刘备不会贸然伐吴,仓促之间难以大规模出征;另一方面,曹丕新立帝位,朝政繁杂,还要时刻防备潜在的反对力量,实在无暇兼顾南方战事。
结果,等到吴国在夷陵大胜蜀汉、上下齐心之时,曹丕才仓促发动南征。222年秋,他亲率大军南下,却遭遇疫病,损失惨重,只得无功而返。刘晔曾经告诫他“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如今果然一语成谶。夷陵之战之初,曹丕甚至仅仅写信鼓励孙权奋战,甘当看客,结果白白坐失绝佳时机,等到后来再想渡江,长江天险已然成为无法逾越的屏障。
近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对此段历史有着精到的分析。他指出,《三国演义》虽精彩,却常常掩盖了真实的历史逻辑。而真实的历史恰恰揭示出:三国的格局并非天注定,而是一次次选择与机遇的累积。曹丕未能听从刘晔之言,便是奠定魏国难以迅速统一天下的重要转折。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