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大将造反、部下随之造反”的常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往往并非单一原因,而是与个人的切身利益深度纠缠的结果。大将作为统领三军的核心人物,日常与部下同处军营、共经训练、共同经历胜负,时间一长,情感便会自然生长。那些在战场上表现积极、积极拥护大将、愿意跟随前呼后拥的人,往往更易得到大将的赏识与提拔。大将也会把对方的才干与顺从度作为奖赏的依据,给予荣誉、官位甚至晋升。与此同时,大将需要向皇帝请赏,只有得到皇帝的认可,部下才能真正获得皇帝的嘉奖与提升。由此可见,大将对部下的升迁与赏罚权,成了部下天然愿意听命的重要原因。若大将发出反叛的信号,部下的跟从意愿就会显著增强,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共同的利益和前途。
此外,兵马作战时,排兵布阵的权力也掌握在大将手中。通常战阵会分为前、中、后、左、右五路,由大将决定谁掌握哪一路的将领与兵力。由此产生的互信与依赖,往往让部下对大将的指令产生极高的顺从度。历史上也确有因排兵安排引发的矛盾,比如汉朝时卫青带着李广对抗匈奴的局面。卫青后来让公孙贺与李广交换担任右路与前路的兵权,目的并非单纯军事,而是出于私心和功名考虑。公孙贺曾救过他一命,卫青希望借此功劳表达报恩;却因此触动了李广的自尊与不满,最终李广对卫青的信任崩塌,甚至传出他因不满而拔刀自杀的传闻。这类案例表明,一个大将的决定,往往会直接影响到部下的命运与走向,部下在这样的关系网中更容易被动地走向共同的叛变。
总的来说,大将对部下的命运掌控,决定了跟随造反的潜在收益与风险。跟随大将造反,势必带来极其丰厚的利益——一荣俱荣、一起上升;失败时也往往以集体的惩罚收场。然而,历史上常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现实:法不责众。一旦叛乱成功,掌权者往往会启动封侯拜相的奖励机制,让参与者如愿以偿地获得显赫地位;而如果叛乱失败,顶多也只是处决少数头目,其他人多半还能保住性命。宋朝的赵匡胤便以此逻辑出名,他当时得到拥戴之人,后来都被封为高官,实现了初步的权力巩固。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制度暴露出新的隐患。赵匡胤因此提出一种制度改革:尽量让将领在一个地方任职的时间不能过长,周期性地轮换,以避免将领与士兵之间形成牢固的个人利益链条。看似可以削弱将领对部下的控制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尴尬局面——士兵难以真正熟悉将领的用兵思路,将领也难以理解士兵的训练与心态。这种矛盾,成为宋朝军队长期存在的难题之一,解释了为何宋朝的军事力量长期不如其他朝代那样强悍。
尽管如此,长期由将领与士兵共同战斗、共同经历硝烟,确实能在战斗力上创造出可观的爆发力。这也解释了后世岳家军、戚家军、湘军等名号的出现与崛起——他们在“将与兵同台作战”的传统之上,往往形成了强大的兵团力量,具备相当的战斗素能与组织纪律性。然而,这些军队的将领们无一例外都曾受到皇帝的猜疑与约束,在权力与信任的博弈中,他们的命运始终处于皇权的监控之下。综合来看,促使大将一旦选择叛乱,部下也往往跟随的具体原因,正是以上多层因素的综合作用:个人利益、权力结构、军事制度、情感联结以及对未来前途的共同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