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并非缺乏宗亲势力的支持,而是其宗族中的大多数成员并不赞同他起兵举事。作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第五子刘贞的后裔,刘备的家族渊源可追溯至西汉皇室。据史料记载,刘胜子嗣多达一百二十余人,其中刘贞被封为陆成县侯,定居于河北涿郡,世代繁衍,最终形成了刘备这一支系。在现今河北定州、安国、新乐、无极、满城、望都及保定等地区,仍散居着刘胜的后代,他们共同构成了庞大的中山刘氏宗族,这本应是刘备起兵的重要支持力量。
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刘备宗亲主要有三位关键人物:首先是其叔父刘子敬,当幼年刘备天真地说出\"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豪言时,刘子敬立即严厉制止,担心这番言论会招致灭门之祸,可见其对刘备的政治抱负持否定态度。其次是另一位叔父刘元起,他不仅资助刘备完成学业,还将其引荐给名儒卢植,并坚信这个侄儿将来必成大器。最后是刘元起之子刘德然,作为刘备的堂兄弟,曾与刘备一同在卢植门下求学,但史书对其后续事迹记载甚少。从这三人的态度差异可以看出,宗族内部对刘备起兵一事存在明显分歧。
刘备难以获得宗族支持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其家族势力的衰落。虽然祖父刘雄曾任县令,但父亲刘弘早逝,致使家道中落。少年刘备不得不与母亲以编织草鞋、贩卖草席为生,生活困顿。在极其重视门第的东汉末年,这样的寒微出身严重制约了他的发展。对比\"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刘备虽顶着皇室后裔的名头,实则与普通平民无异,中山刘氏中类似处境的族人众多,自然难以获得实质性支持。
其次,刘备的个人特质也影响了其仕途发展。史载其\"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虽师从大儒卢植,却未能凭借文才获得举荐。反观同为宗室后裔的刘表,因学识渊博被列为\"八俊\"之一,得以顺利进入仕途。在当时的入仕途径中,刘备既无文名,就只能选择军功之路。然而这条路同样艰难,最初他只能依靠中山商人张世平、苏双的资助才勉强组建起一支小规模武装。这种依靠商贾起家的方式,在重农抑商的传统社会中难以获得广泛认同。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宗族成员不愿承担政治风险。刘备的政治生涯充满坎坷,先后依附公孙瓒、对抗曹操,在正统观念中都属于\"反政府\"行为。在当时门阀士族主导的社会环境下,像陈登、陈群这样的名士最终都选择离开刘备阵营,只有关羽、张飞等寒门子弟始终追随。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的创业之路,自然难以吸引注重家族利益的宗亲成员。刘备的奋斗历程,实际上是一个没落皇族后裔在门阀政治夹缝中艰难求存的缩影,其孤立无援的处境深刻反映了东汉末年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