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在东北坐拥强大势力的后金第二任大汗皇太极,做出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决定——正式将国号由“后金”改为“大清”,并且将族名从“女真”更改为“满洲”。这一举动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标志着满洲政权从地方崛起走向中央舞台,宣告一个新兴帝国的登场。就在同一年,皇太极凭借雄厚的军事力量,再次对蒙古草原上的劲敌察哈尔部发动战争,并第三次击败了其首领——成吉思汗嫡系后裔、黄金家族的林丹汗。这场胜利直接促使漠南蒙古归顺大清,察哈尔的贵族与臣属,也如同先前归附的科尔沁部一样,逐渐纳入清朝的统治体系。皇太极更是善于以政治婚姻作为统治手段,他招降了林丹汗之子额哲,将自己的女儿马喀塔嫁给他,并允许额哲继续管理察哈尔部,以安抚其心。
皇太极不仅依靠武力,更通过一系列经济与政治手段,逐步将漠南蒙古地区(后来称作内蒙古)纳入版图。察哈尔与科尔沁的骑兵成为清朝军队的重要中坚力量,皇太极精选其中的精锐组建成蒙古八旗,极大增强了帝国的军事实力。这支部队后来在清军入主中原的征战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满洲与蒙古的联合,形成了一股看似牢不可破的合力,为大清进一步扩张打下了根基。
然而,正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再坚固的联盟也难免出现裂缝。尤其是黄金家族,这个曾经统御草原的血统,怎能甘心长期屈服于他人之下。1673年(康熙十二年),年轻的康熙帝在削藩问题上过于急切,导致“三藩之乱”爆发。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相继起兵反叛。吴三桂更以“反清复明”的旗号号召各地民众,迅速赢得支持。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及其他旧部纷纷响应,而当时盘踞台湾的郑经也派遣海上力量支援叛军,甚至一度袭击清军东南沿海驻防。吴三桂在湖南战场接连击败清军,兵锋直逼长江流域,江南几乎尽失。局势危急之下,康熙甚至考虑撤往盛京(沈阳)以保安全。
就在清朝南方陷入混乱之际,1675年(康熙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察哈尔王布尔尼(林丹汗之孙,额哲之子)看准时机,打出“反清复元”的旗号,召集蒙古草原上的部落反叛,试图恢复黄金家族的荣耀。他积极联络漠西的准噶尔部,并意图与南方三藩叛军形成呼应,共同夹击大清。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布尔尼之变”。由于当时清军主力被困在南方,北方防务空虚,布尔尼的骑兵迅速逼近北京门户张家口。消息传入京城,康熙焦急万分,但兵力捉襟见肘。无奈之下,他任命年迈的多罗信郡王鄂札为抚远大将军,实则由副将军图海主持战事。康熙更下令从京城王公大臣的家奴中征召兵源,加以训练,组建起一支约万人规模的临时军队。图海率领这支新军奋勇作战,成功击退布尔尼,收复张家口。
随着张家口的光复,大清北方原本犹豫不决的蒙古王公们见势纷纷转向清廷,布尔尼逐渐陷入孤立。图海乘胜追击,在察哈尔草原重创布尔尼主力,并最终于四月底将其击杀。察哈尔部彻底归顺清朝。战后,为了根除叛乱隐患,康熙采取了严厉措施:将布尔尼的追随者迁徙至河南,重新清查户口,整编旗属,将其完全纳入大清的管理体系。此举不仅平息了叛乱,也使内蒙古与内地联系更加紧密,自此真正融为一体,成为清朝牢固的疆域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