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康熙王朝》,因为陈道明极具张力的演技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让观众在荧幕前仿佛看见了真实的康熙。许多人在看剧的过程中甚至会产生错觉:陈道明就是康熙,康熙就是陈道明。其实,这种感觉并非全然虚幻。纵观康熙一生,他确实具备了许多超越常人的特质:勤勉不倦、睿智果断、胸怀远略。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他在作为帝王时,似乎少了某些“帝王之术”,又或许说,他多了几分“仁厚”的性格。下面,就通过两位康熙年间最炙手可热的人物,来看看康熙治世的另一面。
—壹—
当年顺治帝福临突然离世,坊间传言纷纷,有说他圆寂,有说他削发为僧去了五台山。不管真相如何,皇位骤然空悬。年仅八岁的玄烨登基,历史的重担落在了这个少年肩头。为了辅助年幼的帝王,朝廷设立了四位辅政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孝庄太后虽精明,但终究是后宫女子,难以直接掌控政务。索尼年老,鳌拜则逐渐独揽大权。康熙在暗中培植力量,秘密训练勇士,最终果断擒拿鳌拜,为日后的亲政扫清障碍。在这一过程中,索尼之子索额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便是我们要谈的第一位人物。
索额图出身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是典型的权门望族之后。鳌拜倒台后,他凭功被任命为国史院大学士,权势日益隆盛。起初,他的确立下功勋:第一,辅佐康熙摆脱鳌拜桎梏;第二,在与沙俄的交涉中,表现出难得的外交手腕,不卑不亢,多次交锋后促成《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第三,在对抗葛尔丹叛乱时,他也有战功。可以说,他早期对康熙功不可没。然而权力增长带来骄矜,他逐渐恃宠而骄。御史魏象枢曾上奏,指称索额图结党营私,引起天怒人怨,甚至将地震与其罪恶相联系。康熙却以“天怒,理当自我反省”回应,轻轻带过。
真正触犯康熙底线的,是索额图在太子问题上的僭越。他竟让太子衣着、仪制与皇帝无异,形同逼宫,更在随侍时犯下严重礼仪之失。甚至有史料隐晦暗示,他可能有意图谋害康熙以立太子。如此大逆不道,本可满门抄斩,但康熙仍念及旧功,未予极刑,只幽禁而死。康熙的仁心与宽厚,由此可见。
—贰—
说完索额图,再来看另一位几乎与其分庭抗礼的权臣——纳兰明珠,即著名词人纳兰容若之父。明珠出身满洲正黄旗,字端范。他起初是侍卫,凭借才智和手腕,从内务府郎中一路升迁至大学士,仕途可谓平步青云。与索额图不同,明珠善于逢迎,深谙揣摩帝心之术。
清初封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为藩王,但随着势力膨胀,他们渐露反意。有人上奏建议削藩,明珠也支持这一举措。康熙雄心勃勃,急欲树立功业,便下令撤藩,结果引发“三藩之乱”。索额图等人欲借机指控明珠,但康熙护其周全,直言:“这是我的决策,怎能怪罪明珠?”平定三藩后,康熙更感叹当初若听信劝告杀了明珠,岂不冤枉?因此,明珠在康熙心中的分量愈加沉重。
然而,明珠并非清廉之臣。位高权重之后,他逐渐陷入贪腐与结党营私。与索额图的直率跋扈不同,明珠为人外表谦和,实则暗藏锋芒。他惯于操弄皇帝旨意,将一切归功于己,推责于人。御史郭琇曾上书详列其罪,但康熙依旧宽宥,仅革去大学士职务,不久便复起。最终,他几乎无大惩处,直至康熙四十七年去世。
—叁—
纵观索额图、明珠,以及前文所提的高士奇,可以看出康熙的一个显著特点:仁厚过度,缺乏帝王应有的冷峻与狠厉。康熙常常心软,当看到老臣跪地哭诉,叙述功劳时,往往舍不得痛下杀手。殊不知,这些人在背后往往架空皇权,盘剥百姓。两大权相把持朝政,甚至连地方官员想求见,也要花费巨额银子,百姓最终承受其害。
康熙少年登基,敢于智擒鳌拜,壮年时期又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远征葛尔丹,功勋卓著。然而,他深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不愿背负“酷吏”或“暴君”的骂名。加之长期劳累,到了晚年多少有些松懈,对老臣的种种过失选择宽宥。也正是这种仁慈与懈怠,使得晚年的清朝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为雍正留下了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康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但他那份“多出来的仁厚”,最终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帝国隐患。
注: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