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指的是清朝的三位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和清圣祖玄烨。这个“太祖”、“世祖”、“圣祖”等称谓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庙号”。庙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在那个年代,商人特别注重祭祀,他们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在先人去世后为其立牌位,进行日夜供奉。而作为天下之主的商王,则更加重视祭祀,他们不仅为先王立牌位,还会为其修建专门的家庙,用以祭祀和纪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做法逐渐变得更加复杂。由于商朝的历史悠久,历代商王去世后家庙逐渐增多,祭祀的庙宇也变得愈加庞大,甚至使得新王上任时需要参拜的庙宇数量越来越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商王与百官决定采取一种新的做法:那些没有显著功绩或德行较差的商王,他们的庙宇会在维持数年的祭祀后被拆除,并且合并到一个地方进行统一祭祀;而那些有显著功绩和德行的商王,则会保留他们的家庙,并且继续单独祭祀,并为其庙宇命名“庙号”。
在商朝,庙号的种类并不多,只有四种。分别是:创基立业的庙号“太”,如“太宗”和“太甲”;功高者的庙号“高”,如“高宗”和“武丁”;世代祭祀的庙号“世”,如“世宗”和“祖甲”;以及中兴之主的庙号“中”,如“中宗”和“太戊”。此外,“宗”和“祖”的区别在于,“祖”用于有显著功绩的君王,而“宗”则用来表示有德行的君主。
然而,到了周秦时期,庙号的使用被暂停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秦始皇曾指出,庙号的使用可能导致“子议父、臣议君”的问题,因此在周朝和秦朝之间,庙号被停止了近千年之久。
《史通·称谓》中记载:“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在汉朝时期,庙号再次恢复,但与商朝时期一样,汉朝对庙号的使用非常严格。只有那些有显著功绩或德行的皇帝才能拥有庙号。因此,尽管汉朝统治了数百年,29位皇帝中只有7位有庙号,他们分别是: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汉朝在给皇帝上庙号这件事上,保持着极为谨慎的态度。
然而,三国时期的庙号使用出现了变化。在这个时期,庙号逐渐被滥用。汉朝的应劭曾说:“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唐朝的颜师古也指出,庙号“祖”是用来表示开始的,意味着“开始受命”;而“宗”则是用来表示有德行可尊崇的君主。然而,自三国魏朝开始,魏国的三位帝王全都使用了庙号,且全部为“祖”。例如,曹操被称为“太祖”,曹丕为“高祖”,曹叡为“烈祖”。
从三国魏朝开始,庙号的使用开始泛滥,无论是大一统的皇帝,还是割据政权的王国,只要是拥有一块封地的,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庙号。即使是南朝宋的刘义隆,他并非开国之君,却也被称为“太祖”;五代后晋的石敬瑭,也仅是一个割据政权的皇帝,却拥有了“高祖”之庙号。自此以后,庙号变得不再拘泥于“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任何皇帝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取一个庙号。
到了明清时期,庙号的使用已经变得非常普遍。几乎只要皇帝愿意,太祖、太宗、圣祖等庙号都可以随便使用。因此,清朝皇帝的庙号也是如此,不难理解为何清朝会有三位皇帝被赋予“祖”的庙号。毕竟,即便在三国时期的魏国这样一个割据政权中,也曾有三位皇帝使用“祖”这一庙号,何况清朝这样的大一统王朝?
而清朝的太祖努尔哈赤和世祖福临的庙号,严格来说并没有问题。努尔哈赤作为开国皇帝,福临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也是统一清朝的关键人物。因此,给他们“太祖”和“世祖”并无不妥之处。但唯一值得讨论的是康熙帝的庙号“圣祖”。虽然雍正帝在为康熙上庙号时曾解释,康熙既有文治,又有武功,虽然是守成之君,但实际上也相当于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但这种解释显得有些牵强。说到底,雍正为康熙起“圣祖”之庙号,实际上更多是为了提高康熙的历史地位,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