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曹魏将领张特,早年并不出众。他既没有耀眼的战功,也缺乏令人瞩目的才干,因此长期默默无闻,被任命为合肥新城的守将时,更是无人关注,可以说只是一名籍籍无名的小将。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不起眼的人物,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坚韧。
公元253年,魏吴两国再次交兵。东吴权臣、太傅诸葛恪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直扑新城,企图一举攻克,借此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没有料到,城中的张特带领军民拼死抵抗,硬是让吴军久攻不下。三个月的激战中,魏军和吴军皆损失惨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诸葛恪心中不甘,他仗着兵力优势,下令在城外修筑高高的土山,方便俯瞰城中,进而加快攻城。吴军一波接一波的猛烈攻势,使得魏军疲于奔命。张特原本只有三千守军,经过数月苦战,损失过半,伤病者日渐增多,城墙多处摇摇欲坠。新城危在旦夕,似乎只差一步便要陷落。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张特心生一计。他派人出城,请求诸葛恪暂缓攻势。当天傍晚,他亲自登上城头,放声喊道:“诸葛将军,我城粮草已尽,士卒死伤大半,新城被攻破只是迟早之事。我已无意再作无谓抵抗,投降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诸葛恪自恃身份显赫,心高气傲,听到张特主动示弱,心中更是暗自得意,仿佛胜利就在眼前,便哈哈大笑,毫不怀疑。张特又补充说:“我魏国有律令规定,若守军坚守百日无援,即使投降,也能保全家眷。如今已坚持九十余日,恳请将军宽限几日,待满百日后,我必按约献城。”说罢,他将自己的官印从城头抛下,以示诚意。
这番话语,既合情理又带着恳切,使诸葛恪与吴军将士信以为真,于是暂缓攻城,准备坐等新城易手。殊不知,这正是张特的妙计。他趁着几日停战的机会,连夜召集军民,动员大家拆屋取木、搬砖运石,加固城墙,补齐缺口。同时,他重新整顿兵力,安排新的防御部署。经过一番修复与鼓舞,城防重新焕发生机,守军士气大振。
几日后,张特登上城楼,神情威武地对着吴军喊道:“我堂堂魏将,岂能轻言投降?今日誓死血战,誓不失城!”诸葛恪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计,恼羞成怒,立刻下令再次猛攻。但此时的魏军已不是之前疲惫不堪的模样,他们整顿后战力大增,面对吴军的攻势坚如磐石。
反观吴军,长期在城外征战,兵士困乏,伤亡惨重,粮草运输困难,士气逐渐崩溃。久攻不下的诸葛恪不得不含恨撤兵,空手而归。
张特凭借勇毅与智谋,成功守住新城,受到魏国朝廷的嘉奖,不久被封为列侯,并升任安丰太守。而诸葛恪则因自恃过高、轻敌误判,最终兵败名裂,回国后被孙峻处死,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张特由一介无名小将,凭一场坚守与一计奇谋,名声大振,成为魏国军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这一战,也充分体现了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智慧与坚毅同样能改变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