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字益德,生于涿郡,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之一。自幼以勇猛著称,出场即显山露水,后来与关羽并称“万人敌”,在战场上威风凛凛、胆气如铁。但命运多舛的他,最终却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死因常被后人争论不休,究竟是冤还是不冤,成了后人议论的焦点。
公元208年,刘备在长坂坡之战败退之时,张飞仅率领二十名骑兵断后,坚定地守在当阳桥前,大声喝斥来犯的曹军,声色并令众人震慑。曹军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得刘备得以脱离险境,保全性命。由此可见,张飞靠一声大喝便颇具声势,短短之一瞬便让敌军止步,成就了他“一吼成名”的形象。
关羽在麦城陷落,被孙权方俘杀,成为蜀汉一层重大挫折。张飞得知消息后,心中暗自发誓要为兄长报仇,誓言如铁,引发他在日后的征战中更显刚烈与果敢的一面,同时也埋下了对人事关系复杂化的伏笔。
日夜操练、刻苦备战,张飞还下令筹办大量的白旗与白甲,以示清晰的作战信号和威慑力。他性格日渐暴躁,认为手下推进缓慢,且对下属之事无法及时看到成效,便在酒后对范强、张达发怒,对二人进行鞭打与凌辱,以此逼迫他们加快进度,然而这样的做法却不料成为后来悲剧的导火索。
最终,张飞还是被部将范强、张达所杀。这一位昔日的猛将,竟落得被亲近之人所害之结局,使后人对其性格与治军方式产生诸多议论。古人对张飞的评价往往指向“暴而无恩”四字,认为他性情极易暴躁,对部下缺乏温情与恩泽。基于此,我们不禁探讨:他的死究竟是真正的冤屈,还是因自身性格与领导方式带来的必然结果。
一是张飞嗜酒成性;在长途征战和紧张行军中,常常大醉以解压,若非酒劲与鲁莽并存,或许范强、张达就不会成为他死局中的参与者,因醉态妨碍了对部将的管理与信任。
二是他曾下令在三日内让范强、张达完成十万套白旗白甲以讨伐东吴,二人却说难以如期完成。张飞不肯接受下属意见,仍强行施压,并以鞭打相逼,声称完成不了就杀了他们。此举无疑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怨恨,成为日后矛盾的引信。
三是军中将领身边必有贴身护卫,部下来见时应通报,然而张飞醉态之下却似乎失去对人事的控制,范强、张达又是如何进入他的帐篷,进入他身边的贴身侍卫是否同样对他抱持不满,甚至与他们暗自勾连,这些疑问都为后人留下了憶断的线索。
四是军营并非任意来往之地,若范强、张达真能携带张飞之头颅走出军营,便意味着门卫与军中秩序可能已被污染,背后或有更深的权力博弈与勾结。这些推断虽无法一一证实,但也揭示了张飞之死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与人事关系。
从张飞之死的故事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道理:一个将领若不善待下属,若将士的生死在他眼中如草芥,终究会在内部的矛盾中走向被反噬的结局。
因此,笔者认为张飞之死,虽令人惋惜,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命运的安排。若他当年能更体恤下属,或许不会落得如此结局。若他早期就以仁德对待士兵,减少对部下的苛刻与残忍,也许这段恩怨与悲剧就会以另一种方式收场。
诸位读者,若当初张飞对士兵多一点关怀、多一份理解,又是否会使他避免如今这般遭遇?这场历史的讨论,也正是在提醒我们, leadership 与人心往往决定着战场之外的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