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商鞅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但他的本名是否为人所知却并不普遍。
其实,商鞅的原名是公孙鞅。公孙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并取得显著成绩之时,秦孝公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予他封地,封在了商邑,因此人们习惯称他为“商鞅”,这一称呼自此沿用下来,成为他的常用名。
尽管商鞅变法赢得后世广泛的认可,但他的命运却极为惨淡。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即位,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对他进行制度性的清算。变法主张轻罪重罚、以连坐来扩大责任范围,这种严厉的刑罚制度一度引发贵族阶层的强烈不满,也为后来的排挤埋下伏笔。
在秦孝公在位时,商鞅颇受宠信,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秦惠文王。传闻商鞅在位时以重刑处置了秦惠文王的老师,致使秦惠文王上台后对他心存芥蒂,甚至被人举报有造反之意。于是秦惠文王便借此机会下令捉拿商鞅。
商鞅获知消息后,连夜出走,但他却忘记带上必要的凭证。即使成功抵达边境,途中就连当地的客栈也拒绝留宿,告知若没有正式凭证,连住宿都要承担“连坐”的后果。想来,这样被自己设立的制度所拒之门外,确实是极为凄惨的场景。但变法的影响已深入人心,他也只能如此悲凉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在商鞅逃亡的过程中,魏国也没有收留他,最终他只得返回自己的封地。秦惠文王很快就找到了他并将其杀死,尸体被带回秦国后实施车裂。按照商鞅变法中的连坐制度,商鞅的家人也被一并诛杀,血泪交杂地完成了这一历史的极端结局。
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之人物,许多人都好奇他的思想究竟来自谁的教导。关于这一点,学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认为商鞅的师承来自公叔痤,公孙鞅在魏国宰相公叔痤门下成长,深受法家思想的熏陶。第二种说法则强调商鞅的思想受李悝变法的影响较大,早年在魏国时也受到了相关改革理念的熏陶。第三种说法最具传奇色彩,认为商鞅的老师是鬼谷子,但这一说法被普遍认为缺乏可信证据,因为历史记载中鬼谷子的弟子源自多方,若商鞅确为鬼谷子门下,应该有确切的记载,而事实却并无确凿证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