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明知诸葛亮在使“空城计”,却依然选择了撤军,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极深的算计。如果他不撤军,反而才会真正陷入被动,甚至为家族埋下灭顶之祸。
“空城计”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并被列入《三十六计》之一,核心就在于两个智谋绝顶的人物: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场景描写得极为生动:诸葛亮披着鹤氅,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身边只有两个童子捧琴,他端坐于城楼之上,焚香操琴,神态自若。与此同时,城门大开,几个老兵若无其事地打扫街道,仿佛一切如常。
然而,当时的形势异常危急。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压境,而城中真正能战的人数不过两千。敌我悬殊之下,若稍有差池,西城便会被瞬间吞没。换作常人,早已心慌意乱,但诸葛亮却能在生死关头镇定自若,这份心理素质和胆识,非寻常谋臣所能比拟。
故事的背景是:街亭之战失利,马谡兵败,司马懿趁胜追击直逼西城,诸葛亮兵力空虚,几乎无力迎战。常理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撤退,可诸葛亮偏偏反其道而行,故意大开城门,布下空城之计。他赌的,正是司马懿不敢贸然攻城。
在大众的理解里,这一切都是因为司马懿过于多疑,不敢冒险。但实际上,事情并不止于此。司马懿的谨慎背后有更深远的考量。他当然知道诸葛亮可能在虚张声势,可他更明白,诸葛亮的存在对自己而言,既是对手,也是保护伞。
当时,司马昭提出可以带兵前去探查虚实,但司马懿严厉拒绝了。多年后,他才对儿子道出真相:若诸葛亮早早死去,司马家族将会成为曹魏的最大威胁,曹氏必然会先清除他们。吕布之死就是前车之鉴。曹操虽惜才,但对威胁自己权力的人绝不会手软。
正因如此,司马懿在诸葛亮活着时选择“敬而远之”。撤军并非是因为畏惧,而是为了保存家族的根基。他与诸葛亮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种微妙的默契:你活着,我就安全。于是,哪怕识破了空城计,他也不能贸然行事。
试想,如果当时司马懿真的下令攻城,诸葛亮很可能当场殒命,但接下来等待司马家族的,将是曹魏皇权的猜忌与打压。到那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司马懿才会成为真正的失败者。
正因如此,司马懿展现出远超常人的战略眼光和家族生存智慧。他宁愿被误解为多疑,也不愿断送家族的未来。最终,他依靠这种深谋远虑,在乱世中全身而退,成为三国之后真正的赢家。
上一篇:当年的外调故事三则及其他
下一篇:中原抗战枢纽 民族不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