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众所周知的俗语:“关羽大意失荆州”。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讲的是蜀汉名将关羽的悲剧结局。关羽一生骁勇善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襄樊之战中,他水淹七军,震慑华夏,甚至让曹操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然而,辉煌过后却是惨痛的失利。在随后的荆州之战中,东吴大将吕蒙趁机袭取荆州,关羽因前后失策陷入被动,最终兵败被擒,身死东吴。
荆州失守,关羽作为直接责任人无可推诿。他在过程中确实存在轻敌与疏忽之处。吕蒙出兵之前,本以为关羽后方防备森严,难以得手。因为关羽曾从湘水之争中吸取教训,在北伐襄樊时,还留有一支兵力驻守荆州,以防东吴突袭。然而,吕蒙采纳陆逊的计策,假装病重辞职,将年轻而名声不显的陆逊推到前台。果然,关羽对陆逊缺乏戒心,尤其在陆逊上任后写信大加吹捧,令关羽产生轻视心理。于是,当襄樊战事紧急,关羽抽调荆州守军支援前线,后方顿时空虚,吕蒙趁机攻破公安与江陵,荆州不战而降。
更为致命的是,关羽其实有机会挽回局面。孙权在行动前曾致信曹操,告知即将袭取荆州。曹操为挑拨矛盾,故意将信射入关羽军营。遗憾的是,关羽沉迷于前线战果,迟迟不肯撤军,错过了最佳的防守时机,导致荆州彻底失守。这便是“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来由。然而,若进一步追问,若关羽不大意,荆州就一定能保住吗?答案未必如此。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呈鼎足之势,但曹操实力最强。孙刘必须联合才能抗衡曹操,而一旦曹操与孙权或刘备任何一方结盟,另一方便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危险。荆州正是这一矛盾的焦点。赤壁之战后,孙权已竭力争夺江陵,图谋全据长江;刘备因势力尚弱,不得不先借南郡立足,再夺取荆南四郡,进而入蜀夺益州,逐步壮大。孙权本意是借南郡给刘备作权宜之计,希望刘备外扩后归还荆州,但刘备心怀《隆中对》战略,绝不可能交出这块北伐必经之地。于是,当孙权多次索要无果,最终爆发湘水之争,虽以妥协平分告一段落,但孙权始终心怀不甘。
此后,孙权攻合肥失利,被张辽打得大败,彻底打消了北上之心,转而将目光重新投向荆州。而曹操对孙权采取“又拉又打”的方针,迫使孙权在挫败后暗中向曹操称臣,为夺回荆州创造条件。刘备阵营却对此毫不察觉,自以为与东吴矛盾已平息,未能预料到孙权必然以武力再图荆州。这种大环境下的麻痹思想,为关羽的疏忽埋下了根源。
关羽北伐襄樊本是因时而动。彼时曹操主力滞留关中,襄樊守军寡弱,关羽凭借强大的水军占据上风。然而,他一旦出击,就意味着荆州腹地空虚,在面对曹操与孙权两方的夹击时几无立足之地。事实上,从他挥师襄樊之时,失败的结局几乎已被注定。刘备与诸葛亮也未能正确评估荆州的防御形势,只顾北方曹操的威胁,却忽视了东吴的暗流汹涌。荆州防线整体向北,东方门户洞开,极易遭袭。
若要合理防御荆州,应以江陵、公安为屏障,以西川为后方依托,并在宜都、夷陵布置层层防线,确保长江水道安全。可惜,刘备并未这样安排,甚至调走孟达及其部众,削弱宜都防御。结果,东吴袭击时,吕蒙轻易攻下江陵与公安,陆逊又夺取宜都、夷陵,彻底切断关羽退往西川的道路。宜都失守后,关羽的退路尽断,最终孤军无援,四面受敌而大败,被迫走向覆灭。
综上所述,关羽固然在荆州失陷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刘备与诸葛亮未能未雨绸缪,对东吴缺乏防备,战略部署严重失误。荆州的丢失,既是关羽个人的悲剧,也是刘备政权整体战略盲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