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里,关羽几乎成了“忠义”的代名词。自明清以来,他被奉为“武圣”,与孔子并列“文圣”,庙宇遍布大江南北。
无论是儒家讲忠义,还是佛、道两家追求守信与正气,都给关羽留了一席之地。
然而,史书中真实的关羽结局却格外残酷,公元219年,他在荆州失守后被东吴俘杀。这个结果不仅让蜀汉元气大伤,也在三国格局中掀起巨大波澜。
关羽死后,不仅让蜀汉元气大伤,更在魏、蜀、吴三方之间掀起新一轮权力博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军北伐襄樊,当时刘备已经夺取汉中,自封汉中王,蜀汉国势正盛。
关羽趁势出击,围攻樊城的曹仁,发起“水淹七军”,俘虏大将于禁,斩庞德。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这一战使得“羽威震华夏”。在曹魏内部,许多郡县听闻关羽大胜,竟开始动摇,考虑倒向蜀汉。
可以说,关羽一度把曹操推到了危险境地。
然而,关羽的锋芒太盛,也给他带来了隐患,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北线,却忽视了身后的荆州。
孙权见机而动,派吕蒙白衣渡江,不费多少力气就攻下江陵、公安。关羽回头时,退路已被切断。
最终,关羽在临沮一带被俘,父子皆遇害。一代名将,死得仓促而悲壮。
关羽之死让三国紧张局势陡然升级,孙权明白,杀了关羽势必引来刘备报复。于是他把关羽首级送到曹操处,希望把矛盾转嫁出去。
这一举动,在《资治通鉴》中有明确记载:“权斩羽,以首送魏武帝。”看似是表示友好,实则是“移祸之计”。
如果刘备认为是曹操指使,怒火就可能转向魏国,东吴便能坐收渔利。
曹操收到关羽首级时,据《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他说了一句:“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意思是说,关羽死了,他终于可以安稳入睡。
要知道,当年曹操对关羽的态度完全不同。关羽在白马坡斩颜良、再斩文丑后,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待遇极高。
曹操对他爱才惜才,甚至希望能留下这位大将。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始终未曾动摇。
曹操对关羽的欣赏是真实的,但政治现实更残酷。对于枭雄来说,不能为己所用的顶级武将,最终都会成为隐患。
关羽在樊城一战几乎撼动魏国根基,曹操心中自然如芒在背。如今人已死,他才感到如释重负。
曹操本欲释然,但身边谋士司马懿却立刻看出孙权的险恶用意。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司马懿分析说:“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
如今孙权杀了关羽,又把首级送来魏国,就是想让刘备误以为是曹操指使,从而把矛头对准曹操,这样一来,东吴就能从容喘息。
曹操闻言大惊,方才明白孙权这一招背后的深意。司马懿建议曹操厚葬关羽,以高规格安置首级,让天下人都看到自己对关羽的尊重。这样一来,刘备的怒火就直接指向东吴,孙权的算盘落空。
关羽的死,让蜀汉元气大伤,也改变了三国的格局,但换个角度看,他的忠义却因死亡而被永恒铭记。
从许昌到华容道,再到樊城、荆州,他始终把“义”放在首位,即使结局悲壮,也成就了“武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