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济,出生于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他来自于显赫的太原郭氏家族。东汉末年,郭淮因孝廉被选拔进入仕途,先后担任过平原郡丞、丞相兵曹议令史、征西将军司马等职务。在定军山之战后,他奋力收集残兵,并与杜袭联手推举张郃为主将,成功稳定了局势,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随着曹魏的建立,郭淮被任命为雍州刺史,并封为射阳亭侯,之后又晋升为镇西将军曹真之长史。他多次成功阻止了蜀汉诸葛亮的北伐,并屡立战功。尤其在正始元年(240年),郭淮击退了蜀国姜维的进攻,后累升为征西将军,最终成为曹魏的顶尖名将之一。郭淮从曹操、曹丕到曹叡、曹芳等多位皇帝的统治下都屡次获任职,可以说他是曹魏的功勋将领之一。然而,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郭淮为何选择不出手反抗呢?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郭淮的实力与地位有限
自建安二十年(215年),郭淮随曹操征讨汉中起,他便长期镇守曹魏的西线,并在与蜀汉的争斗中不断晋升。然而,他并非曹魏西线地区的唯一权臣。王经、陈泰、邓艾、费曜等人都是被派往西线的重要将领,尤其是陈泰和邓艾更是司马懿家族的亲信。自诸葛亮发动北伐开始,司马懿就被派往西线,并在曹真去世后成为西线的最高指挥官。郭淮长期是司马懿的部下,因此,他无力与司马懿对抗。
更为关键的是,在251年,太尉王凌谋反失败后,司马懿进行了王凌三族的诛灭,而郭淮的妻子正是王凌的妹妹。面对这一局面,郭淮显然没有反抗的能力,最终在五个儿子恳求之下,才向司马懿求得了妻子的赦免。此时,郭淮的命运早已掌握在司马懿手中,他也无法进行任何反抗。
二、郭淮的家族背景让他无法随意决断
郭淮来自于名门望族,太原郭氏是东汉时期的显赫家族。其祖父郭全曾任大司农,父亲郭缊则是东汉雁门郡太守。虽然相较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等家族,太原郭氏并非最顶尖的豪门,但在并州地区,郭氏家族的影响力仍然不容小觑。因此,郭淮的决定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命运,更关乎家族的未来。
如果郭淮在高平陵之变时起兵反抗司马懿,胜则可能使郭氏家族更加辉煌,但如果失败,整个家族则可能遭遇灭顶之灾。在这样巨大的风险面前,郭淮必须考虑家族的长远利益,从而选择保持沉默。这个决定,实际上与荀彧在曹操称魏公时的选择相似,后者因担心颍川荀氏的安全,最终选择自尽,而非公然反抗。这种为家族谋保全的选择,显示了郭淮作为世家子弟的深思熟虑。
三、曹爽的专横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他任用陈群并建立了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基本上是为世家大族量身定做的,使得世家能够继续保持强大的政治地位。郭淮所在的太原郭氏也受益于此,得以继续发展。然而,曹芳即位后,曹爽先是架空了司马懿,并开始提拔曹氏宗亲担任重要职务,像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这对郭淮造成了压力。与此同时,曹爽还任用了丁谧、何晏、邓飏等亲信,这被许多人视为是在削弱世家大族的影响力。
曹爽一系列行为,破坏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导致郭淮所在的太原郭氏感到受到威胁。如果曹爽继续执掌大权,郭氏的利益将会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公元249年,司马懿起兵反叛并杀害曹爽及其党羽时,郭淮选择了支持司马懿,从而保持了沉默,默认了这一变局。
此外,郭淮的选择不仅保全了家族,还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正元二年(255年)正月癸未(2月23日),郭淮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大将军。其子郭统继承了爵位,郭统去世后,孙子郭正继承了他的封号。西晋建立后,郭正因其祖父郭淮的功劳,被改封为汾阳县子。
总结来说,郭淮选择不反抗司马懿,不仅是出于对个人和家族的深思熟虑,也是在复杂的政治和家族背景下做出的权衡决策。